摘 要:“邊學邊實驗”教學法將初中物理部分的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習題性實驗改為邊學邊實驗。增加了學生實際操作練習機會,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課堂內、外學生都能自覺地去動手、動腦,從而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積極性 邊學邊實驗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73-01
“邊學邊實驗”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一邊學習一邊進行實驗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師指導下讓全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能力的過程。這種教學形式是低容量高密度思維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邊學邊實驗,時間可長可短,靈活機動,與學習新課緊密結合,不一定限制在實驗室進行,不需寫正規的實驗報告,很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一般都很好。因而積極創造條件,展開實驗教學,對于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1 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
為了適應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利用教材內容,在大綱要求和學生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基礎上,選定思維對象,精心設計系列問題,誘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發揮聯想,提出假設,進行判斷,最終把發散思維聚向問題的焦點,揭露事物的本質。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豐富的實驗使學生在初學時有較強的積極性,但隨著知識的增多,學生實驗的減少,加上學校條件的限制,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這使學生逐漸喪失對物理的興趣,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學具的使用,使學生課課有實驗,時時能動手,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使學生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并且實驗的完成又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滿足,有成就感,下節課學生就會非常積極,有強烈的學習興趣,課堂中的學具實驗又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
2 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復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為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采用探索實驗法,不但能使學生將實驗總結出來的規律,深刻理解、牢固記憶,而且還更重要是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掌握了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的學生實驗以實踐式實驗為主,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但是學生都是在課本上所介紹的既定步驟和要求下,按照指導教師的樣子模仿性的完成實驗,并且被既定的結論所束縛,學生經常湊數,甚至改動實驗數據去迎合結論,而根本沒有從實驗過程中尋找原因,這樣導致的結果式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好奇心,降低了學生的實驗熱情,影響對待實驗的科學態度。而在使用學具時,可不拘泥課本的演示和分組實驗的內容,變換問題,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從中找出規律。
素質教育要求拓寬學生知識領域,教學內容相對增加,這節要求教師提高教學效率,但傳統教育方法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難提高教學效率。而學具的使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從講授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自己去取得知識,教師教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后不需要好事,即:教為不教。這樣就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傳統教學中“電流表”和“實驗:電流表的使用”是兩課時,而學生在前面熟練使用學具的基礎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就可放手讓學生使用學具實驗,教師的任務只是巡回指導,兩課時可以輕松壓縮為一課時,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從而培養出民主和諧的氣氛,把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讓學會上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3 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要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創造教育不能僅靠在個別課例中偶然滲透幾次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有關的活動,必須要有全盤的完整的考慮。教師要在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的基礎上,從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創造性,重視和運用擴散思維,探索創造個性和創造能力出發,從目標、內容、方法、途徑和形式等方面系統地去研究,充分挖掘出教材和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因素,對學生施以影響,培養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科學設計活動課程中的創造性活動,在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的基礎上,堅持以啟發為核心,采用以學生自知、自思、自創、自理、自評為主線的民主教學方法,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美國的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你聽到的,你會忘記;你看到的,你會記住;你做到的,你會理解”也就數說:學生的“參與”才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法寶。而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推廣,可以解放學生的眼、耳、手、腦、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電磁感應這節課,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教師首先提出電流能產生磁場,引導學生猜想:磁場能不能獲得電流。(2)學具驗證:線圈不動會不會有電流?磁場加強會不會有電流……分析實驗得出電磁感應的定義。(3)猜想影響電流方向的因素。(4)學具實驗找出因素。
這樣使教學的過程有一定的節奏感,學生有張有弛,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想想、做做、議議中解決了問題,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如果在上述過程中少了學具的使用,就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參與意識,達不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學具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邊學邊實驗”不但可以顯而易見的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更重要的激發了學生的實驗的熱情,培養他們對待實驗的正確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體會出“物理以實驗為基礎”這句話真正的深刻含義。
總之,邊學邊實驗的教學組織形式,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可以自定學習步調,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閱讀教材,實驗現象觀察不清楚時,也可以反復做幾次,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問老師。同樣,由于可以自定學習步調,優秀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充分展開,自己可以學得深一點,多學一點。可見,邊學邊實驗不僅使全體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獲得知識,又提高能力,而且解決了將課堂教學統得太死,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參考文獻
[1]景澤強.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指導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97-198.
[2]王麗,王曉波.新課標自主教學·物理[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