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就是一個生命對其他生命的激活,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實踐影響著,激勵著受教育人的生命成長,而自己也不斷成長。單純的教書匠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每位教師要通過自己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向教育家方向發展。我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和對自己班上學生習作,進行分析,了解到學生最需要什么樣的老師。
關鍵詞:教育反思 人性關懷 信師尊道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85-01
《感謝那只手》……女教師走到小道格拉斯—— 一個皮膚棕黑色,又瘦又小,頭發卷曲的孩子桌前,彎腰低頭問他:“能告訴我你畫的是誰的手嗎?”
“這是你的手,老師?!焙⒆有÷暣鸬?。
她回想起來了,在放學后,她常常拉著他粘乎乎的小手,送這個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窮,父親常喝酒,母親體弱多病,沒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舊的衣服總是臟兮兮的。當然,她也常拉別的孩子的手??蛇@只老師的手對小道格拉斯卻有非凡的意義,他要感謝這只手。
我們每個人都有要感謝的,其中不僅有物質上的給予,而且還有精神上的支持,諸如得到了自信和機會。對很多給予者來說,也許,這種給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卻難以估計……
學了《感謝那只手》一文,我掩卷而思,多好的老師啊!老師的一個細微的動作或眼神,一句親切的招呼和關切的問候,會給孩子溫暖、自信心、乃至終身難忘的心靈震撼,鼓起終生奮斗的風帆,或許就會成就一個未來的大畫家、大作家、大發明家……我打開學生單元習作《我與我的老師》批閱完了,摘取了幾個片段,原滋原味地展示出來看,究竟學生最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1 微笑可親的老師
說起我的老師,她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張紅紅的櫻桃小嘴,額頭上留著幾根劉海兒。她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她總是含著微笑來給我們上課。上課我們回答問題時,還總是鼓勵我們。如果我們回答錯時,她總是含著微笑,跟我們講解。我的老師她總是想著辦法讓我們成為好學生,讓我們擁有許多優點。下課時,我們有些問題聽不懂,便去找她,而她卻很有耐心的給我們解釋。
2 忘我盡職的老師
記得那次,快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徐老師辛苦上課為我們復習,說的喉嚨生病了,一直吃藥,但仍為我們堅持努力的上課,在一節課中,她講了許許多多的內容,不止是吃藥,連水都喝了好多杯,可是她還是繪聲繪色地有感覺生動的講著,使我聚精會神,讓我聽得入迷了。我仔細地將老師講地內容深深印在腦海中。老師,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彩,每一個章節都仿佛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使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我們這些小樹茁壯成長,又使樹枝上掛滿豐碩的果實,卻并不要求任何報酬。這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崇高的勞動。
3 母愛般的老師
朱老師非常關心同學。記得有一次,我的手臂上被同學用鉛筆劃破了,還出血了。朱老師知道了,十分焦急。她飛快地帶我去辦公室,趕忙拿出一瓶消毒水,一邊輕輕地幫我涂上,一邊溫和地問我:“顧名揚,還疼不疼?”雖然我很疼,但是,朱老師那么關心我,疼痛都被拋到腦后了?!拔也惶哿耍炖蠋煛!蔽颐摽诙觥O就旰螅炖蠋熕臀一亟淌遥偃谖乙斝?,別碰傷口。第二天早晨,朱老師走過來,親切地問道:“顧名揚,手好些了嗎?”我答:“好多了。”朱老師不太放心,說:“以后要注意,我再幫你看看吧!”此時此刻,我感到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
還有一次,我在寫《習字冊》時,我身體沒挺直,趴在了桌上寫字。朱老師過來,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背,我明白了老師的意思,立刻把背挺直了。從此,每當寫作業,我都仿佛覺得有手在拍拍我的背,我身體就一直挺得筆直。
4 風趣幽默的老師
陳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也是我們的班主任。
她常常用一些簡單易懂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有一次,上作文課,很多同學遇到寫不來的字,就問陳老師該怎么寫。陳老師給我們講寫不來的字要查字典,就講了一個笑話:
從前有個人,他很懶寫不出的字就用一個圓圈表示。有一次,這個人要給他的舅舅寫信,他是這樣寫的“親愛的老舅”,“舅”字寫不來,就畫個圓圈表示,“聽說你生了病”,“病”字寫不來又畫個圓圈來表示,“你要好好養病”,“病”字上次就寫不來,又打圓圈,“千萬不要隨便下床”,“床”字寫不來又打個圓圈表示。
他舅舅收到信,讀了之后,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信是這樣的:
“親愛的老蛋,聽說你生了蛋,你要好好養蛋,千萬不要隨便下蛋?!贝蠹液逄么笮?,有的笑得前仆后仰,有的笑得趴在桌子上了,我呢?我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陳老師,我喜歡您給我們上課!
從上面學生的原文來看,我們說一位教師除了要有一筆漂亮的粉筆字,一口純正標準的普通話和各方面較強的能力等基本素質外,更重要的還應具備人性化關懷,走近學生圈,特別是弱勢群和個人,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相幫助的新型師生關系,學生也才既愛戴你,又親近你。親其師,信其道。教學定會事半功倍,有時甚至創造奇跡;如果教者忽視學生內心需要,人性關懷,一意孤行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越來越遠,不信其道,何以教之?所以,成功的教育者,總是從關懷開始,從眼下學生需要出發。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