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音樂文化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寶藏,作為學校這個傳承、發展文化的載體,如何將我們寶貴的傳統音樂文化列入課堂教學,被學生所接受、所喜歡并能傳唱甚至更進一步創新,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去摸索,大膽的嘗試,主動地承擔起傳承的責任!
關鍵詞:惠東漁歌 中學生 課堂 傳承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244-01
在民間音樂史詩般的歷史長河中,有這么一股激流,帶著它對命運不公的痛斥;帶著它對生活無奈的辛酸;帶著它對幸福不放棄追求的堅韌,從粵東的海邊滾滾而來,用它婉轉、悠遠、寬廣的曲調向我們傾訴,千百年來他們情感中的嘆息與祈禱平安的吟誦。它就是—— 惠東漁歌。
民間音樂文化起源于人們的日常勞動生活,它反映出當地的勞作生活、風俗人情、地域特色,還是人們情感地真實寫照。惠東漁歌正是源于舊社會這么一群幾乎被歷史所遺望,被社會所拋棄的粵東沿海一帶疍民在海上的勞動生活。新中國成立后,漁民搬到岸上定居,而陪伴他們千百年的漁歌只能在漁村中重大的節日或婚喪活動中才能聽到。漁村中的年輕人隨著改革浪潮也紛紛出外工作,剩余會唱漁歌的老人越來越少。如今,惠東漁歌被逐漸重視起來,并成立了惠東漁歌業余學校。各級政府對保護、推廣地方特色文化做了很大工作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2006年5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7日,惠東漁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傳承發展民族文化?如何把本土民間的音樂資源發揚光大?這成了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中小學生就是傳承與發揚民族音樂的重要載體。國家音樂教育課程標準要以審美為中心,積極弘揚民間民族音樂。如何讓這朵民間音樂的奇葩在校園中永恒的綻放,被學生所接受、所喜歡并能傳唱甚至更進一步創新,這是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并付于實踐的問題。這里我想通過以下幾點來談談如何讓中學生喜歡并傳唱漁歌。
惠東漁歌教學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以了解惠東漁歌的發源以及原生態漁歌的音樂特點為主;第二階段認識惠東漁歌的曲調,并學唱其中幾首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三階段欣賞并了解現代音樂與民族音樂結合的音樂作品,把有創作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進行詞曲的改編嘗試,由同學們共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實踐中體會傳統音樂之美,使同學們更深層地了解、喜歡漁歌!這里我將這三個階段祥細地進行闡述。
1 以史為線,以畫敘歌
據(惠東縣志)記載,惠東沿海漁民的遠祖屬原始“疍民”又稱“后船疍民”是我國南方“百越族”的組成部分。宋朝時期“百越族”與朝廷不和,朝廷要對他們趕盡殺絕,“百越族”只好四處安家,其中一部份上了山,另一部份下了海,明朝時期一部分疍家人遷入惠東沿海一帶,他們“以舟為室,浮海而生、以浪為枕,對月當歌”。由于長年漂流在海上,既受到自然界的打擊又遭受岸上人的欺負,孤獨的生活使他們內心產生了具有濃郁海洋韻味且獨具風格的漁歌曲調,它是我國民間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南海水上民歌。當學生聽到“以浪為枕,對月當歌”這句話時,覺得這是一種浪漫而美好的感覺。傳統的漁歌以嘆調為主,生活在新時代的他們又怎會體會飽含滄桑的漁民對生活的唉嘆。這時,圖片、影像資料與音樂相結合就很重要。惠東電視臺的鄉土風情欄目有一期就專門介紹了惠東的漁歌來源與傳承。同時,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也曾播放過一期記錄片《水上疍家人》,講敘的就是水上漁民的生活,可以截選一些內容,結合與情境相宜的漁歌曲調,學生們容易在音樂中感受到漁民的生活氣息。
2 曲調豐富的漁歌,其韻悠揚
惠東漁歌的曲調有很多種,如:哦哦香調、喛喛調、五更調、啦咑的都調等二十九種曲種。它以口頭傳唱的形式代代相傳,歌詞都是即興編創。最具代表性的哦哦香調《漁家世代向海洋》、啦咑的都調《一對龍蝦藏礁洲》等。這里我選取了《漁家世代向海洋》《一對龍蝦藏礁洲》《千年漁歌唱不停》進入課堂教學。這三首作品用學佬方言演唱,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既有粵東漁歌的韻味,又具有生活情趣。其中第三首作品唱的是改革開放的新政策、和諧社會的新風尚與現代漁民的幸福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并激發學生學唱的興趣。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區別于各種曲調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歌曲中的襯腔,能不能把漁歌的韻味唱好也在于襯腔的把握,因此,襯腔的學唱應是漁歌教唱的重點。
3 實踐創新,勇于嘗試,樂在其中
這個階段是學習傳統音樂更深的一個層次,在學習漁歌的過程中挖掘一些通過學習對漁歌有一定興趣的同學進行探討、實踐。通過學生的實踐參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了解本土民間音樂文化得以達到傳承和發揚的目的。
原生態音樂要讓學生真正的接受并喜歡,不僅要聽、唱,更要參與進來,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參考一些由原生態改編的優秀流行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感受本土音樂的文化魅力與自己動腦動手進行改編創作音樂的樂趣。當然,學生的音樂編創不能從專業的角度來評價,他們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他們有的僅僅是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因此老師的引導與輔助非常的重要。
近期我們通過師生共同實踐,將原生態漁歌《一對龍蝦藏礁洲》這首童謠改編成合唱曲《金色海灘,漁歌悠揚》,漁歌中啦打的嘟調襯腔在這部小作品中是一個亮點。我們在改編新漁歌的過程中,有意讓學生作詞,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最后由老師進行編曲。在編排過程中,加入具有特色的道具—— 漁帽和螺號。2013年5月,《金色海灘,漁歌悠揚》獲得惠東縣第二屆中小學生合唱比賽一等獎,獲惠州市第二屆中小學生合唱二等獎。學生們通過表演自己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僅感受漁歌了的音樂魅力,體會參與的樂趣,更增加了自豪感和成就感,真是樂在其中。
4 結語
全國各地對漁歌都非常的重視,紛紛舉辦漁歌賽式以傳承推廣漁歌。2012年9月,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成功舉行全國漁歌邀請賽,惠東漁歌榮獲一金、二銀獎項;2013年6月星海音樂學院將承辦惠東漁歌專場演唱會……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的音樂文化被重視,被更多的人認可和喜歡。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應該有更多的接班人將它傳承發揚,音樂老師就是傳播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橋梁,我們要承擔起民族音樂教學引導的責任,讓本土的傳統藝術文化在校園里永遠閃光!
參考文獻
[1]吳英蓮.試析惠東漁歌[J].韶關學院學報,2011(11):159-162.
[2]梁瑛.尋找最原生態的惠東漁歌[N].深圳商報,2011-09-15.
[3]本報記者,潘高聳.學生成惠東漁歌文化傳承主力[N].惠州日報,20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