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象的情景劇表演對盲生的學習效果如何,一個學期的嘗試,讓我們感觸頗多。雖然看不見自己的表演,但內心的感受卻同樣精彩。
關鍵詞:盲生 情景劇表演 想像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247-01
讓盲生發揮想象力,自編自演具體形象的情景短劇來表現課本中抽象的理論文字,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我對盲校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創新和嘗試。這種教學對盲孩子效果怎樣?這是我們共同的體會。
1 “興”從“劇”起,“趣”在“劇”里
張浩:只有理解才能表達。為了很好的表現課本的內容,我必須仔細閱讀理解課本內容。情景表演使我感覺到我真正參與到了學習中,既提高了自學知識的能力又鍛煉語言描述表達的能力。沒有了那種滿堂灌的枯燥,我們不害睏了。
沒有那些震撼力、感染力強的圖片和音頻所帶來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力,政治課堂上盲生極易睡覺走神。自創情景劇表演卻能喚起盲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熱情。因為它符合奧蘇伯爾的學習內驅力理論。依據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每個學生都想證明自己勝任工作的能力。他們想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贊許,避免有傷自尊心的失敗。為完美地完成自編演的任務,他們認知內驅力就要調動起來。他們對知識本身以及知識的運用場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興趣盎然地閱讀教材—— 探究疑問—— 獲取知識—— 想象創造—— 實景表演。而教師同學們的肯定和贊許又讓他們的學習內驅力得以滿足,以致于興致勃勃。
2 “理”在“劇”中,“悟”在“劇”終
小敏:情景短劇把枯燥的政治概念轉換成一個具體的情景,使我能理解的比較快了。這樣活動的方式記憶比老師講的會更加的深刻。
視覺的障礙和活動范圍的狹小讓這些盲孩子對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異常陌生。沒有感性的生活經驗,缺乏鮮活的生活情景,盲生距離政治教材中那些概念性、理論性的文字很遠。比如學習《對等貿易》,對等貿易是怎樣做的?有什么好處?怎樣用情景劇表現,學生討論后也就沒能很好地展示。這時我作為買方介入了表演。通過談判表明我方不想動用外匯儲備而是以對方接受我方電器為條件同意賣方的要求。改編以后的情景劇就很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對等貿易等值易貨的特點和可以節約外匯,擴大商品銷路的好處。
3 “技”在“劇”內,“能”現“劇”外
嘉琪:聽講就像小和尚念經,將自己置身事外。情景表演則可以讓我很主動地思考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這拓展了自己了解社會的視野,更鍛煉了我們交往的能力,對大家今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很有幫助。
盲生社會互動的機會少,更無法從社會交往中去模仿他人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情景劇給他們一個獨立思考社會人與事的機會。模擬表演讓他們能體驗他人的觀點、情感,解決交往中的矛盾沖突,提高交往的技能。在《轉帳支票》劇中,A同學誤把銀行當作出票人,他找到銀行職員B同學,要求銀行簽發轉帳支票。B同學馬上意識到這位同學誤解了文意,就不動聲色地說,我先給你辦理轉帳支票業務,你把轉帳支票本帶回去,自己簽署好轉帳支票交給對方,讓對方拿轉帳支票來我這里辦理轉帳。及時為A同學解了圍,化解了表演過程中出現的矛盾,也很好地讓其它同學感受到了整個轉帳支票使用的過程。表演中他流暢的語言表達、敏捷的思維、友好對待合作同伴,靈活處理矛盾的能力為其它同學做了很好的示范。
4 “生”為“劇”動,“師”為“生”動
瑩瑩:今天學習的知識是我們明天生活將要用到的。現在的表演就是訓練我們去運用這些知識,如果只會學習不會使用,那我們就是在做無用功。
小存: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老師更快更真實地了解同學們的學習狀況,是否真的理解,是否有偏差。而老師及時的糾正讓我們對偏差認識得非常深刻。
視力的缺失讓盲生學習的被動性強主動性差。但為了合作表演,學生們圍在一起研究教材文字,商議劇情,編寫臺詞,分工表演。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變化發展的劇情也讓教師不得不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準確地接受并反饋學生們的信息。教學的內容隨著學生的動而動。在《儲蓄》劇中,為了能發現盲生儲蓄知識的空缺,考察他們知識運用的能力,我就以儲戶身份將儲蓄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表演中我發現學生們不知道活期存款的計息方式;不懂得定期過期支取計息方式和辦理手續等。再及時給予明確和補充,彌補了教材知識的缺損。
情景劇將生活中人們交往的情景搬進課堂,提供了一個糾正盲生不當行為的良好契機。盲生表演的不當舉止如:缺乏社交體態禮儀。與人交談表情冷漠。不知主動伸手接物品,需要對方拉起手把東西放到手里。以及出現摳指甲、摸紐扣、摁眼睛等盲態行為。教師以劇中人的舉止來要求盲生加以改正。既讓盲生知道了這種情景下,正常人的行為表現,也避免了特意糾正盲生盲態行為所帶來的尷尬。
陶行知說:“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我希望課堂情景劇能解放盲生,讓他們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社會的大天地。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思想品德教學心理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