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幼兒師范專業中視唱練耳課程遇到的困難,引入任務驅動式教學進行探索解決。并以開放式教學任務為例,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由淺入深,逐步解決視唱練耳的關鍵環節。并以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視唱練耳 幼師教育 任務式驅動
中圖分類號:G6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248-02
1 視唱練耳課程特點
在各音樂教育領域中,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幼兒師范專業的學生音樂素養普遍較低,視唱練耳更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課程。視唱練耳教學是通過對單音、音程、和弦、節奏、節拍、旋律、調式、速度、力度、強弱與高低等等方面的反復練習,把對音樂的感受變成清晰的聽覺概念,來逐步增強學生的樂感,從而為音樂的情感表演創造意識上的條件,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能力,更有利于他們對作品情感的準確把握。
在幼兒師范學生的視唱練耳教學中,練習中應該注意的音準、節奏、節拍、力度、音色調性、多聲思維等。也就是說把技術、技能性的訓練延伸到情感體驗與表現,為他們以后在音樂上的表現做出從技術技能到抒發情感的過渡。
2 幼師學生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視唱練耳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抱怨視唱練耳太難,太枯燥,并且在練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用心,學習效率差。有些學生甚至會一上視唱練耳課就緊張害怕。這就使“視唱練耳”成了幼師音樂教學的難點。分析造成這一教學難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幼師班的學生因未經任何的專業篩選直接進入學校,普遍存在音樂素質如節奏感、樂感、音準等較差的問題,更有甚者連一個單音都未能成功模仿,這些都導致了學生視唱練耳的困難,興趣也隨之降低。(2)是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在沒有充分分析幼師學生本身的特點之前,教師常常未能把自己在學校里學的音樂知識和技巧轉化為適當的教學行為方式,而是采取單一僵化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直接給并無什么藝術體驗的學生,造成了學生對視唱練耳由畏難而厭惡,甚至懼怕心理。(3)是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習慣運用傳統的評價方式,僅憑學期或學年的面試成績作為片面的、單一的總結性評價做法,忽視對學習過程的彈性、發展性評價。這樣,其評價手段往往很難有激勵學生的積極作用。
3 任務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教育必須以人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引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避免單一的灌輸。由此我們在教學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嘗試。
任務式教學從理論上區分了兩個概念:“學得”和“習得”。“學得”是指通過有意識的教學及練習掌握知識,而“習得”是指學生在互動性的學習活動中感悟語言從而建立語感,顯然后者更符合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任務型教學的理論框架包括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三個部分。前任務是指教師把學習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可執行的學習活動即任務,任務環包括學生分組執行任務,執行中的感悟、體驗和任務報告三個環節,后任務是指師生共同對任務執行的過程、狀態及結果進行評價分析。操作中強調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指導監督者,有時也加入“任務”之中,擔當學生的“伙伴”。“任務式教學”由于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激發創新欲望,培養協作精神,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課內課外溶為一體。
4 任務教學法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
任務教學法是建立在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作為構建者—— 教師只是學習的指導者、輔助者、咨詢者、導航者,而學生才是教與學活動的主體。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將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帶著任務進行主體性學習。在視唱練耳教學任務的設計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并且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層次性、多元化。通過任務的解決,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得到較大的發揮。
任務驅動教學法主張教師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動機驅動下,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并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過程中,找出完成任務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意義的建構。
具體應用到視唱練耳的教學,則要求我們從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典型的視唱練耳任務出發(例如,比較熟悉簡單的歌曲),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聽音,識譜,唱譜協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任務,開展協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解決和完成一個一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認知、情感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出勇于探索、開拓進取的學習精神。
開放型任務一般需要由小組學生共同探討完成,如多聲部視唱練耳任務。學生最喜歡的就是歌唱,只有首先學會歌唱才能對視唱練耳課的其他內容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勁頭更足,體會更深刻,進步也更大。
以下以歌曲《送別》為開放型任務的例子進行任務式驅動教學。
《送別》這是我國最早的學堂樂歌之一,而原曲作者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J.S.Ordway),19世紀初由李叔同填詞而成,李叔同在填詞時改動了個別旋律音程,并簡化了每句句尾的切分節奏,使之更為簡樸,極易上口,因此很快就在青少年中流傳。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并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1)給出標準音的情況下,聽記單音即可看作是聽辨標準音與所聽單音的音程;聽記音程或和旋律看作分辨若干個關聯的音程;聽記旋律即看作連續的分辨音程。也就是說,解決聽辨音程問題。是練耳課的關鍵。學生從聽記單音這些比較簡單的任務開始,再到聽記旋律,由淺入深。
(2)記節奏。節奏與音高是構成旋律的兩個方面,許多節奏可以從生活中直接感受,如緩緩的長亭晚風,學生很愿意通過動作拍擊來表現這些節奏,等有了一定的積累,就可以讓他們來念記若干小節《送別》的節奏。節奏記熟了再解決音高的問題,就容易了。這時讓學生注意聽琴彈奏的曲譜,邊聽邊想邊打節拍,學生很有興趣,花時不多效果很好。此法適用于如《送別》類歌曲短小宜唱,節奏簡單。
(3)唱歌詞。許多歌曲學生在聽了以后很想唱,不妨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讓學生唱歌詞。學生在唱詞時更容易感受到歌曲的形象美,保持學唱的積極性,也為更進一步唱好歌曲打下基礎。學生通過摸唱很快學會唱歌詞,然后,可適時鼓勵他們再更進一步,試著唱唱曲譜。通過試唱,他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本事”變大了,覺得識譜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漸漸地就能唱譜了。
(4)先解決部分難點,再整體識唱曲譜。可將曲譜打亂順序出示,要求學生聽琴彈奏后,按順序排列,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通過聽、想、任等環節,對曲譜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學唱就顯得較容易。學生學習目標明確,積極性很高。
(5)通過小組任務,分聲部合唱來完成多聲部視唱練耳可以進一步整合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較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能力差異.也是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進發的催發劑和試驗場,從而提升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還可以體驗分工與協助,交流與互動。
5 多元評價方式促進任務式教學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理解評價的目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帶有競爭性的課堂活動中,老師更應該強調這一點。其次,讓學生學會利用評價來學習。對學生的評價不單止以學期成績總結性評價,更應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中同學的互相評價,完成任務報告的小結。通過評價,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時改正;從評價中,發現他人的優點,學習他人的長處。在評價中,學習交際。給別人提出意見時,能用禮貌、委婉的方式提出來。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可以建立平等、和諧、愉悅的視唱練耳的課堂學習氣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以上是筆者在音樂教學中,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興趣做的一些嘗試。無論是從節奏入手,還是從唱單音過渡到唱旋律得以啟迪,這些辦法均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學生的視唱練耳水平相互結合應用。不管怎樣,讓學生學好視唱練耳,提高興趣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前提。
參考文獻
[1]劉永平.視唱練耳[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余飛,張松斌,趙麗娟.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優秀論文集[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4]曹峰,王昕明,陸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優秀課例集[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劉衛權,男,廣東韶關人,清遠市技師學院社會服務系幼兒教育專業音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