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標教學是指以現代教學理論、目標管理理論為基礎,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強調每個學生都應根據目標進行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實現學生能力目標、德育目標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目標 教學 初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是基礎醫學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也是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免疫學中的抗原、抗體、免疫應答、疫苗、超敏反應等基礎知識與概念以及醫學微生物中各種病原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征和致病機制等,對護理人才建構良好專業知識框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隨著近年來教學改革,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學時相對減少,這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增加了不少困難。因此,根據現代教學理念,結合我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醫學免疫與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體會筆者認為在免疫學教學中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托,制定出每個章節的教學目標,做出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掌握的知識程度以及能力發展水平上的要求。教學目標又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1 知識目標
免疫學基礎知識是一門醫學基礎課,它與其他各門基礎課之間都有聯系,與臨床課的聯系就更加密切。免疫學基礎的理論比較抽象且安排的課時又少,要在較少的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確定明確的知識目標,知識目標包括課程目標和學時目標。
1.1 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包括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
(1)學習目標:是指課堂必須完成的單元目標。通過教師的課堂目標教學的完成得以實現,學生通過每一課堂的“課堂目標”的學習,才能明確掌握一堂課學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例如在講述《免疫學基礎》-----概述這一章節時,教師要緊緊抓住“免疫的概念”這一課堂目標做文章,利用學生剛學完解剖和生理等醫學基礎課程的有利條件,講深、講透機體是如何識別抗原、排除抗原、從而維持自身的生理平衡與穩定這一功能的,而隨后“免疫的功能”也就好講了。
(2)教學目標:是指實現學習目標所需的內容。教師必須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列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標題及內容的摘要,并盡量突出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和相關知識的應用,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以“免疫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免疫學”的基礎概念、性質、作用,如:“抗原”這一章節的許多節點中,’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是重點掌握內容,其它作為了解內容,只有掌握了重點,才能使學生聽懂后面的內容。重點內容要細講,了解內容就可以簡講,這樣,學生就可以抓住重點內容學習,實現相應的學習目標。
1.2 學時目標:隨著疾病譜由傳染病向非傳染病,病因由細菌、病毒向心理、社會因素的轉化,免疫學基礎由原來的108節課減少到68節課,課時少,任務重,因此在目前課時量的基礎上,應對授課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同時要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連續性,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地學習,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課,少而精地完成每一個學時目標。要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地完成學時目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具體實施:
(1)自學輔導、問題討論:用以解決目標中難度不大,知識層次不高的知識點內容,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以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動力,進而產生學習興趣。“免疫學”與其他醫學基礎課密切相關,因此教學中使用與其他相關基礎課知識點聯系密切的課程進行教學上的聯系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在進行“免疫系統”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剛學習完解剖學和生理學課程,通過自學、討論、教師提示指導的方式把相關的解剖、生理知識融會于其中,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2)教師重點講述、學生參照目標進行學習的方法,以解決難度大、知識層次高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在免疫基礎與微生物學教學中,可引用臨床病案分析方法,多媒體技術引入動畫、視頻等教學內容,可得到生動、形象、逼真的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進行“免疫應答”“超敏反應”“細菌各論”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就可采用此方法。
2 能力目標
包括教學活動、實驗操作、教學評估與反饋等環節
(1) 教學活動:是指完成教學內容所選擇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筆者常用的教學
手段和方法有“教師主講法”、“師生互動法”、“角色扮演法”“游戲模擬法”“專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學中采用的方法得當,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極大的提高教學效果。
(2)實驗操作: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實驗教學是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實驗教學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動手過程中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地鞏固理論知識。
(3)教學評估與反饋:教學反饋的方法有“課堂提問”、“模擬”、“小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方法。正確及時的采用有效的評估反饋方法,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以便及時糾正,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 德育目標
(1)目標教學中德育目標就是要教育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職業道德和健全完美的身心素質。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是一種激發學生勤奮向上的動力,所以教師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和思想品德教育,作為教師要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要吃苦耐勞、盡職盡責、為人師表,關心和愛護學生。如:微生物學實驗的標本有些是“糞便”和“痰液”,個別學生看了會感到惡心,怕臟、怕傳染,不愿意操作。對學生來說這些反應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給予正確的引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教師就要身先士卒,帶頭進行示范、操作,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對于學習基礎差或智力發展較慢的學生要特別關心、愛護,積極指導,讓所有的學生得到健康發展的機會,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創造能力的根本途徑,中職學校的教師,教書育人,勢在必行,這是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對提高中職學校內涵建設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肖運本、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月
【2】呂瑞芳、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月
【3】岳青,黃松林、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與思考、衛生職業教育、2012年2月第4期、P100頁
【4】邵桂蘭、中職學校免疫學基礎教學探討、衛生職業教育、2012年6月第12期、P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