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口譯中的數字使譯員產生壓力。數字的準確快速傳譯是口譯中的一項基本技能。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于口譯中英漢數字互譯提出了不同的口譯方法,而對于數字口譯中的筆記方法也有不同闡述。經過認真分析一些主要的方法,可以總結和提取出適合不同類型譯員和不同情況下使用的方法。使用恰當的數字口譯筆記方法,加上譯員平時大量針對性的訓練,有助于譯員成功的完成相關任務。
關鍵詞:數字口譯;壓力;筆記方法;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Methods and Training of Figure Interpret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ZHANG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Jiangsu)
Abstract:Figures always challenge interpreters. Fast and accurate interpreting of figures is an essential skill for interpreters. Currently different methods of interpreting fig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been proposed by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fferent note-taking methods of fig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fter careful analysis of major methods of figure interpreting and note-taking, methods suit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preters and situations can be found out. Appropriate interpreting and note-taking methods and sufficient training in figure interpreting will enable interpreters to accomplish their tasks successfully.
Key words:figure interpreting;challenge; note-taking methods;training
1 引言
在口譯中,講話者往往會引用數據來說明或證明自己的觀點。然而,對于口譯員來說,數字的口譯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較長的多位數的基數詞。但是,經過訓練后,如果熟練地掌握了方法技巧,再難的數字都能夠準確而快速地傳譯出來。
2 數字口譯給譯員帶來的壓力及其難點
數字無疑會給譯員帶來壓力,尤其是在經濟、商貿、外交談判中,數字的錯譯或漏譯,對談判雙方都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造成極大的影響乃至損失。數字口譯的差錯會直接影響口譯的質量。這給所有譯員都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壓力。
鮑剛[1](192-193)認為,數字給譯員帶來的壓力主要來自:數字所攜帶的巨大信息量;單位時間內數字信息變化的迅速性與多樣性;數字在語境中的難以預測性;數字信息之間的低相關性和低冗余度;“數級差異”在雙語數字互譯時所產生的干擾;以上諸條所造成的譯員數字感知、記憶時的困難。
在上述數字互譯的困難中,“數字信息之間的低相關性”及“數級差異”給譯員帶來的壓力值得一提。
首先,數字本身的信息相對于原語語境具有相當的獨立性。語義的信息可以從語法、語境、邏輯等所形成的成串的“言語鏈”中得到提示。而與之相比,數字信息則具有比較顯著的信息單位之間的“割斷”特征,譯員往往不能憑借上下文來預測待譯數字。
其次,“數級差異”對于漢語與英語這兩種語言之間的交互傳譯來說,造成的困難尤其明顯,因為漢語與印歐語系諸語言存在著極大的段位差異,讀法迥異,而在口譯過程中,交際雙方往往只能通過譯員的口頭翻譯獲得信息交流。下表可以反映英漢數字段位及讀法的差異:
由上表可見,漢英計數的習慣不同,使用的基數單位不同。例如,漢語中“萬”以上的數字分成“十萬”、“百萬”、“千萬”、“億”等四位一組的進位組合單位,而英語卻分為“thousand”、“million”,“billion”及“trillion”等三位一組的進位組合單位。當所譯數字為多位數或較為復雜時,就容易錯譯。
3 英漢數字互譯方法
關于數字口譯方法,國際上有所謂的“通用方法”,而針對英語與漢語之間的互譯,不同的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3.1 數字口譯的國際“通用方法”,即西方譯員的常用方法是,將符號和阿拉伯數字有機地混合在一起,提倡在聽辨原語數字的同時即譯成譯語。使用譯語是為了依據“筆記=譯語初加工”的原則。[1](196-197)在我國,這一方法或變體也存在,具體實施過程是:譯員在聽到A語數字時立即換算數級并譯成B語,同時將換算過并傳譯好的數字用符號和阿拉伯數字記錄下來,反之亦如此。考察譯員數字筆記可發現,我國譯員如果使用這種方法,往往在數級問題上遷就印歐語系語言,聽到原語是漢語數字時,也要記成表示英語數級單位的數字,這對于許多譯員來說難度較大。由此看出,這種方法中的符號體系適合西方各語種之間的互譯而不完全適合中英文互譯,同時它還要求譯員之前已經具備較好的數字互譯基本功。
3.2 國內研究者對于英漢數字口譯互譯方法存在共識。鐘述孔[3](206)、王逢鑫[4](182)、吳冰[5](89)、孫利民[6](21-22)、韋琴紅[7](32)、徐玉書[8](37)及黃建鳳[9](26-27)等都對數字口譯做了論述,提出數字口譯一定要了解并熟悉英漢語言中數字的數級差異及數級單位的相互轉換。以英漢數字的常用的幾個分段單位為例,其對應表如下:
但是,以上研究者并未提及數字口譯中筆記的具體做法,而在交替傳譯中,目前最有效的主要方法仍是盡量使用筆記。因為人腦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數字、專有名詞、題目等必須用筆記才能有效地保存下來。[10]
3.3 目前國內研究者對于數字口譯的筆記方法有幾種建議,以下是目前使用頻率較高的筆記法。
3.3.1 仲偉合[11](78)提出在數字英譯漢中,將不同數量的逗點“,”用于筆記,用來表示數字分段單位,如“four thousand two hundred”記為“4,2”, “seven million” 記為“7,,”, “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 記為“1,,,320,,”。這種筆記法可以有效、準確地記錄下英文數字,方便譯員用英文讀出。但是,在將英文轉換成漢語時,卻起不到提示作用。看到所記的“1,,,320,,”后,譯員可能還要把數字還原成132000000,再對其按照漢語分段13/2000/0000, 才能將其轉換成漢語“十三億兩千萬”;或者根據所記筆記中的逗號表示的數字單位,通過雙語數字單位的轉換機制轉換成漢語。因此,此種方法對于記錄英語數字有效,而在“筆記=譯語初加工”方面還有欠缺。
3.3.2 王軍[12](23-25)對于數字口譯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行了闡述。她將數字按照其復雜程度分為幾類。三位或以下數字為簡單數字,訓練時無需用很多精力。第二類,即四位以上的整數(如“10,000”, “100,000”, “1,000,000”)是數字轉換技能的基礎,因而需要專門的訓練達到熟練程度。第三類,即復雜數字,是訓練重點。復雜數字又分兩類,一是帶小數點的數字加段位單位,如“7.93億”和“39.2 million”,另一類是多位數,如“10,452,78及“10億8975萬6千零70”。
對于復雜數字中的第一類,可以將大數字簡化為帶小數點的數字加上段位單位,有助于譯員對數字的認知。對這類數字,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如將漢語的“3.02萬”譯成“30.2 thousand”, 其間譯員只需將小數點向后移一位即可。
而對于第二類復雜數字,即多位數,王軍建議,當聽到英語數字中的單位“trillion”,“billion”,“million”和“thousand”時,譯員應先用“,”按英語習慣標出來,如“1,350,504,890”,然后再用“/”按中文段位標出,筆記就成了“1,31/50,50/4,890”,這時就可以輕易用譯語漢語讀出了。反之,漢語數字譯成英語時,方法類推。用這一方法,譯員先用源語數字讀法寫下數字并用“,”(源語為英語時)或“/” (源語為漢語時),再用“/”或“,”按目的語段位標出。此方法變“即時口譯”為“筆記后視讀”,從而降低了口譯工作的難度。[1] (201)
然而這一方法,即所謂“點線法”,存在明顯的不足。例如,僅依賴該方法受訓的口譯學員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口譯熟練度,運用該方法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雙語數字迅速傳譯問題。另外,當數級之間出現若干位“零”數字時會造成一定麻煩,如原語為漢語的“二十億零九萬八千”按照該方法應記為“20/0009/8000”,再加上英語段位標記就成了“2,0/00,09/8,000”,可見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加多少個“零”需要一定時間判斷,且手寫符號過多,比較費時。同時,對于整數(如“十二億”)的口譯,用此方法顯得過于繁瑣。
3.3.3 崔挺[2](106)建議,在聽到源語后使用源語數字單位的簡化方式進行筆記,而不是用“,”和“/”其簡化方式如下表:
相比“點線法”,此方法用數字單位詞的簡化標志,無需考慮需要用多少個“,”或“/”。另一個優點是,由于它與聽覺符號有直接聯系,減輕了譯員在記錄數字時的大腦負荷。即使當數字中有許多“零”時,也無需在記錄中寫許多“0”,而是直接按單位轉換為譯語。
3.4 數字口譯筆記法總結
通過對以上各種筆記方法的分析不難看出,各種方法都有各自所針對的口譯情況與不同的譯員。
對于口譯初學者,使用王軍的“點線法”作為對較長復雜數字的口譯訓練法和使用方法,既易于記錄,又可“視讀”筆記進行傳譯。因此,這是目前口譯訓練教材中引用較多的方法。同樣對于初學者,也可介紹其在英譯漢中使用仲偉合的數量不等的“,”的記錄法,因為此法對于英語數字單位的記錄較準確。
關于“點線法”,筆者在大量的實踐中感到所使用的“/”與阿拉伯數字混在一起,有時可造成視覺上的錯誤。若將“/”改為“’”,即位于數字上方的點,則會減少這種錯覺。可將兩者同時介紹給初學者,讓其自己選擇。
當意識到遇到整數或中間有許多“零”的數字時,則立即使用崔挺的簡化符號記錄法,不易出錯,節省時間,也減輕大腦加工的負荷。
當然,每個譯員之間的差異很大,口譯現場的情況也不同,對于數字口譯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以上所述僅為理論上的程序,在具體實施方面,每位譯員應根據自身情況及口譯現場需要來進行方法上的選擇。
4 數字口譯筆記以外的數字口譯訓練與提高
任何口譯筆記都只是口譯現場使用的具體操作形式,都不可能替代譯員的大腦記憶與轉換能力。數字口譯的速度、準確性,也根本上取決于譯員的大腦加工能力。而這種能力或技能,取決于譯員平時大量的訓練。口譯訓練應以技能為主線。[13](178)
相關訓練除數字筆記訓練外,還包括數字的快速記憶訓練[1](170-172)、復述訓練以及數字與信息結合練習[9](27)等。
需要指出的是,往往有些口譯場合中譯員無法使用筆記。因此,譯員很有必要進行大量數字記憶能力的訓練,才能擁有良好的數字記憶能力,順利完成任務。
5 結語
要突破數字口譯這個影響口譯質量的“瓶頸”,必需借助恰當的方法,包括筆記方法。此外,還要進行大量筆記法以外的其他相關訓練,以加強基本功。
本文中探討的數字口譯筆記方法與訓練方法雖然有實踐經驗可依,并參照了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但缺乏實證研究, 今后應在這一方面多做工作。
參考文獻
[1] 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92-193.
[2]崔挺.Decoding Number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for TI Undergraduates Education [C]// 邱鳴、潘壽君、張文.同聲傳譯與翻譯教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96-116.
[3] 鐘述孔.實用口譯手冊[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206.
[4] 王逢鑫.漢英口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82.
[5] 吳冰.漢譯英口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5:89.
[6] 孫利民.英語數字的口譯方法[J].英語知識,1997,3:21-22.
[7] 韋琴紅.漢英口譯中怎樣譯好大數目字[J].銅川師專學報,1999,1:32.
[8] 徐玉書.試論數字口譯的幾個要點[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37.
[9] 黃建鳳(26-27)
[10] D.塞萊斯科維奇、M.勒代雷著,汪家榮、李胥森、史美珍譯.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67-70.
[11] 仲偉合.英語口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78.
[12] 王軍.中英交替口譯中繁復數字的筆記及傳譯技術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6:23-25
[13] 柴明颎、張愛玲.論口譯專能的開發與培養[C]// 柴明颎,口譯的專業化道路—國際經驗和中國實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