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著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借鑒其教學模式及不斷改進研究生課程質量的原則,積極組織并參與了“海外學者短期講學”項目。通過此次教學實踐,學習和認識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并對中外教學模式的融合、中外教學模式和教師特點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短期講學,教學特點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海外學者短期講學”是北京科技大學在“211工程”三期建設中所設立的四類項目之一,其指導思想為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借鑒其教學模式,不斷改進研究生課程質量,是校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的意義在于通過聘請海外學者來校開設反映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專題課程,達到引進國外優秀研究生教學資源,借鑒其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高研究生課程質量的目的。
為了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本著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基本原則,本課題組于2010年1月和2011年10月,分別聘請了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教授及Magna公司高級工程師進行了相關領域的 “海外學者短期講學”,獲得了選課研究生及觀摩教師的一致好評,下面將結合此次項目所取得的成果探討中外教學融合實踐的應用。
1教學過程及反饋效果
1)教學過程介紹
主講教授課前進行了相當充足的準備工作,制訂了詳細的教學計劃,努力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淺出地分析講解相關領域知識。如Wollongong大學教授授課內容為有限元在材料加工中的應用,課程進行過程中結合多年教學和工程實踐從具體實例出發,為同學們展示了有限元模擬的主要過程。為了彌補課時量的不足,主講專家印制了一些習題分發給學生,以便于學生課下思考,并鼓勵有興趣的同學上機實踐。同時,在每堂課的最后,通常會留有5-10分鐘的提問和自由發言時間,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2)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反饋
對于本次海外學者短期講學課程同學們普遍反映受益良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國外授課形式和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國外的課程更側重于實踐操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2)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在授課過程中同學們可隨時提出問題,極大的調動了學習主動性;3)通過與海外學者的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國外大學的了解,對一些有出國意向同學的幫助十分巨大。
2 教學成果總結與探討
通過本次海外學者短期講學可體會到無論是在授課方法,還是在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上,國內外大學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應本著分析、探討、優勢互補的思想,結合現有的教學條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以更加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的要求,下面將從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授課特點與分析
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注重的是如何教學;在論及教學方法時,主要是在說教學的方法,甚至是教知識、教教科書的方法;組織觀摩教學,也多是留意怎樣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1]。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國外的學者在保證講學內容的同時,更加注重與學生間的互動,如在本次講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幾個小問題,將學生帶入到教師講課的領域。
講學內容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開拓了學生們的國際化視野,使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將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與人相處的能力。通過對學生提交報告內容分析可知,學生們可針對講學內容,結合自己課題要求,將學得的方法運用于實踐之中,撰寫報告具有一定可行性與前瞻性。。
2)中外教師特點的對比
從專業知識結構的構成上分析,國內對大學教師的要求是相對廣博,一位教師可能需要具備非常全面的知識,同時兼任幾門課程的主講;而國外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而言則更求精深,也就是某位教師的研究領域可能略顯狹窄,但是其可以達到一定的深度,在為學生們授課時,更能滿足一些在這些領域有興趣同學的要求。
對于中外教師的知識構成,沒有所謂的優劣之分,應該說各具優勢,國內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旁征博引,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國外教師能夠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優勢所在,有重點的進行知識的講授。
3)教學模式的融合
文獻[2]中詳細探討了中外教師合作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但這樣的作用不僅僅拘泥于語言教學。結合此次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清楚的認識到,這種針對現代學生特點符合學生要求的教學模式融合,可以起到促進學生聽課質量,增強對知識的興趣等作用。近些年,在高校教學改革中,以在保持中國學生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上,吸收西方教育方式的精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原來的思維定勢,爭取做到兼收并蓄,努力使我們能夠培養出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人才[3]。
當然,中外教學模式的融合需要通過不斷的交流與合作,不斷的實踐,逐步探索中才能找到最為適合的道路。例如,此次短期講學的模式開創了一種交流合作類型。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有許多教師觀摩,除學習國外一些教學經驗(如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等),也與海外學者在學生的培養、教學模式的創新、如何更好的與學生溝通甚至在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等許多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不同的立足點和視角,給我們了很多的啟發。
3 結論
教學模式融合是一個范圍很廣的問題,不僅僅是一次“海外學者短期講學”就能完成的,還需要不斷地探討實踐其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但從整體上分析,通過聘請海外學者進行短期講學活動,達到了引進國外優秀研究生教學資源,借鑒其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高研究生課程質量的目的。這種交流模式可充分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借鑒其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我校的研究生課程質量,對于國內外合作也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本次實踐活動使我們認識到,盡管中外教學模式和理念具有各自的特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全球化經濟、政治的影響下,教學模式的融合事在必行,也具有順利融合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呂金蓮. 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活力[J]. 教學革新, 2009(9).
[2]任金秀,劉曉鵬,蘇瑩. 從中外對比談我國高校教學方法的改革[J]. 中國成人教育.2009( 16):60-61
[3] 柏樺, 牟宜武, Lydianne Loredo.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對學生和教師能力發展的作用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