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進步。但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活動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任何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應以此為準則,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多媒體技術自然也不能例外。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 多媒體技術 應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多媒體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教學的課堂當中。在中學的政治課堂中,多媒體作為傳輸手段集文字、圖像、圖形、聲音、動畫、影視等傳輸手段,表現出了越來越強的真實感,通過這種手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進步。但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活動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任何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應以此為準則,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多媒體技術自然也不能例外。多媒體課件可以利用多種制作軟件的強大功能,將授課內容以豐富直觀生動的各種形式展示給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知識內容激發學習者的熱情和興趣,減輕教師繁重的重復勞動,是從教與學兩方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好途徑。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以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政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已成為當前廣大政治教師的重要課題。
多媒體教學充分的利用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動態的視頻、動畫、照片以及聲音形式將所要表達的事物、現象、過程,展現在課堂當中,讓學生逐步的了解。其作用主要是用來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并由此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本人就結合自己的多年教學經驗,粗淺的談一下多媒體在政治課當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1政治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1.1 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政治課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教師上課時只要手持鼠標與計算機打交道,就能自如地控制課堂的進度和對各種媒體的使用,不再滿身粉塵,口干舌燥,表面上看似乎教師的負擔減輕了。其實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要制作一課比較成功的課件,教師必須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學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以及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綜合準備有關材料,甚至動畫畫面的制作,錄像的剪輯,音樂的選擇等等,都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師通過自制課件,在教學實踐中增長了才干,學會了Flash、PowerPiont、Photoshop等軟件的基本操作,提高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面對能熟練操作計算機的學生,面對校園網絡的不斷接通,面對互聯網信息的鋪天蓋地,當今的教師如果對現代教育技術再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不能及時調整、學會使用最新的教學手段,抱殘守舊,必將落伍于時代。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知識,努力提高業務水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
1.2 有利于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思想政治課,既要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理論常識,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同時又承擔著對廣大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在傳統課堂上,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以知識為本位,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時雖然在教學目標上也注重能力的培養,但注重的是掌握、理解、分析書本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能力,而并非實踐運用能力。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特別強調教材內容的系統傳授,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習得教材中的內容,雖然為了說明教材中的某些觀點,在教材中也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都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講價值觀的內容時,舉例都以偉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學家和文化精英作為典型人物,與學生的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就很難產生共鳴。同時,以往的政治課教學中,注重的是學生知識的接受的量的多少和接受的深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改善這種“注入”的技巧,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生缺少真實的體驗,所掌握的也不過就是空洞的理論。廣大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努力探索、追求好的教學效果,但課堂往往還是成了抽象的理論課,內容顯得枯燥和空洞。學生感到乏味,學習興趣不大,參與意識不強,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的調動,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如何將政治課教學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一些現實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現在教學過程最突出的問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多媒體的成功運用能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所獲取的信息量,實現文字、圖形、圖象、動畫、聲音等各種信息的交互傳遞,比單一聽講授強得多,從而把思想政治課的抽象理論生動化、形象化、具體化、現實化。而且它給學生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課本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能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1.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1世紀是以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為核心,以知識的生產、處理、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十七大“創新型社會”的提出,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已成為今天一種新的教育內涵、新的教育熱點。創新型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正是適應時代特征和新課改要求應運而生的。多媒體教學既可以節約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又使得教學過程緊湊,課堂容量大,知識的時代感強。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豐富的最新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拓寬教學的時空維度,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強化記憶,增強了教學的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促進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等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組織《綜合探究: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中,先展示有關我國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方面的資料、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從中了解基本常識,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就業和自主創業應具備的素質,并設計擇業應聘模擬活動現場,讓學生親身去體驗。
2 政治課中多媒體教學值得注意的二個問題
2.1 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等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具優勢,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使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就能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感知的作用,帶領學生進入多姿多彩的世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但在多媒體教學設計和制作時,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有利于說明問題和學生理解的媒體手段。不應過分注重教學手段的新穎,加入過多的圖像、動畫,或是多種媒體手段草率拼湊,胡亂搭配,隨意使用。結果只會造成主次不分雜亂無章,干擾學生視聽,擾亂學生思維。一堂課下來,雖然看起來氣氛熱烈,但學習目的并沒達到,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實際應用。另外使用的媒體過多,使教學容量大幅度增加,勢必使留給學生的時間相對減少,導致出現新形勢下的單純灌輸式教學。
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比較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穎、花俏、動感等效果,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體,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大開眼界,課堂8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看材料,教學實效卻不明顯。因此,教師在課件制作過程中選材應適當、典型,緊扣教材,突出重點、難點,掌握好分寸,寧精勿濫。另外,多媒體的運用并非多多益善。由于課件的內容多,信息量大,轉瞬即逝,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目標不能得到有效落實,長此以往,會適得其反!總之,“教無定法”,現代媒體教學與傳統媒體教學并非水火不容,兩者應有機結合,取長補短,以發揮整合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2.2 正確處理拿來與制作的關系
許多人一想到上多媒體課,就要自己制作課件,這種觀點是不可取的。教師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制作課件。平時制作課件,多則一兩周,少則三五晚。其實,要想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并不必忙著去制作課件,可以先考慮怎樣把別人的課件用好,實在沒有現成的可用,那才自己做?,F在網上資源很多,特別是學科教學資源網如:www.sxzyd.net(思想者園地)、www.hjjy.net(新課程教學網)、www.zz6789.com(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網)等有很多現成的課件可供大家下載使用。但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是根據教學思路、學生實際情況而設計的。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教師有不同思路,不同的地區、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也有差別,因此,在使用網上下載的課件時,首先要弄懂制作者的思路,搞清楚每一素材的作用。其次,針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進行必要的修改。在此有個建議:可以以自己學校同科組為單位,集大家之所長,先研討分任務制作,最后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時間,而且還可以保證課件質量。
當前,教育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課改任重而道遠,多媒體技術在政治課教學中將逐漸成為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益的輔助教學主流手段之一,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有其自身的局限,而傳統教學中板書在串講知識脈絡、突出重點難點時能起到很好的課堂效果,所以當前多媒體教學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深入鉆研教材和分析學生實際,恰當地設計、運用多媒體,使之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相互改進,取長補短,才能使現代教學手段真正適應新課改,為教學服務,做到以學生為本,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嵐.給政治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1-01.
[2]李維福主編.信息技術教育[M].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