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貧困生是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黨中央構筑的資助體系使得大批貧困生獲益。而因貧困帶來的心理困惱和心理事件,也引發了對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困難。截至2009年,我國普通高校的貧困生達52萬,其中特困生16.61萬(占學生總數的7.27%)[1]。
1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特征
1.1自卑與好強是常見心理沖突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意識,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認為周圍的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狀態。貧困生由于經濟上拮據,與經濟條件良好的同學相比形成反差。這種反差影響特別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等方面對貧困生造成精神壓力,從而表現出缺乏自信、孤僻等特點。有的貧困生又特別好強、好面子、甚至個別不愿向學校提出資助申請,容易在經濟問題上造成心理負擔。
1.2抑郁和焦慮是常見的情緒表現
抑郁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以顯著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預感到困難將要到來或有禍事降臨,感到沒有把握、無能為力而又無法有效地加以預防和解決,從而表現出少言、敏感、焦慮、偏執、低落、消沉的特點。
1.3嫉妒和虛榮的心理較強
嫉妒是指對相應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受虛榮心驅使,為了維護自己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裝自己,盲目與人攀比[2]。貧困的同學感到自己無論學習還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條件并不比其他同學差,只是經濟困難和成長環境差,便覺得低人一等,還對某些經濟比較富裕的同學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心生不滿,心理狀態從羞愧到憤怒再到怨恨。
1.4孤僻和逆反心理較嚴重
孤僻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現,高校中不少貧困同學也因為成長環境表現為獨往獨來、離群索居,對他人懷有厭煩、戒備和鄙視的心理;凡事與己無關、漠不關心,一副自我禁錮的樣子;如果與人交往,也會缺少熱情和活力,顯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他們也常誤解其他同學和教師的關心,總覺得大家在背后議論自己,笑話自己,諷刺自己,這種逆反根本原因來源于心靈深處的自卑。
2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政府和學校高度重視貧困生資助工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幫助在校貧困生完成學業,例如“獎、貸、助、補、勤、減、免”及社會上的各種資助對于貧困生來說都福音,并且金額大,覆蓋面廣。目前江西省內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針對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對江西兩所高校近300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得出,93.6%的被訪同學認為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能很好的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79.5%的被訪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開展適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來幫助貧困生。
造成貧困生心理問題主要有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個人因素四個方面[3]。近些年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盡如人意,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在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
3高校貧困同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深入到貧困生中去,了解貧困生的思想動態和困難,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4]。要及時地幫助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還要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問題進行“解困”, 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1大力開展的團體輔導和個體輔導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據貧困生的特點、愛好和專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下開展多種形式文體活動,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實現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性心理互動,使貧困生獲得理解、啟發和幫助,減輕其心理危機感。建立健全心理咨詢中心,完善貧困生心理預警和傾述機制[5]。有針對性的開展年級、班級間的活動,穿插有教育意義的團體輔導內容和思想政治教師對貧困生的個體輔導相結合。
3.2把握師輩和朋輩心理輔導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朋輩心理咨詢員可以起到榜樣激勵作用,能更容易深層次地了解同學的心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迅速,朋輩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教師與家長,他們之間容易溝通,不僅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更有說服力。可以建立每個班級都有心理委員、每個寢室都有心理聯絡人制度,全方位覆蓋學生人群。他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師一起幫助貧困生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機制。
3.3做好感恩教育與激勵教育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社會和學校要將感恩教育與學習實踐“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結合起來,逐漸使貧困大學生學會知榮明恥、知恩圖報,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同時要讓典型引路,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欄、座談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對優秀貧困大學生的感人事跡和頑強、豁達、吃苦耐勞、藐視困難、戰勝困難的良好精神風范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和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信心,擺脫困境。
3.4利用好網絡載體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針對貧困生網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受傳平等、主動接受、共振效應、方式新奇的特點。能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而開展一些深入實際、適應競爭、有利于發展能力的社會實踐活動讓貧困生敞開心扉,鍛煉個人溝通能力,兩者如能結合的巧妙,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色走向多彩,增強了工作的科學性、生動性、實效性[6]。
參考文獻
[1]陳磊等,高校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年第10期.
[2]李萬倉,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7年第5期.
[3]徐小娟,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6.04.01
[4]李獻斌,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年11月第21卷.
[5]劉暢,高校助困育人的現存問題及對策[].中南大學;2012.04.01
[6]李萍,大學生心理咨詢網絡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時間;2009年29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