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體化教學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學生的自學,促進學生由先學,再到會學,從而學會學習,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筆者甚至認為在一體化教學的課堂中,學生的作用應該是大大超過老師的。
關鍵詞:一體化 自主學習 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18-02
伴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職業專業技能越來越受重視。由于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扶持,近幾年來,職業教育出現了較大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舊的觀念根深蒂固,職業教育至今仍被作為普通高中教育外的備用選擇,并且在職業教育系統中,數學課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最不好上而且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課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數學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職專的學生基礎較差,而且大多數經歷了初中的“學不懂,不想學”和中考的“失敗”,自信心大受打擊,思想上畏難情緒嚴重,在思維上具有“惰性”,同時,職專的數學老師大多數是被正規的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中學數學老師”,這些數學老師包括筆者更多的是在教學中強調“是什么”和“為什么”,這就與職業教育追求的“怎么做”和“怎么做能更好”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于是就出現了職專數學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老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地講解例題,下面的學生兩眼無神呆若木雞地看著老師在“表演”,好孩子強撐著精神對老師行注目禮,腦子里早已神游天外,那些頑皮點的孩子,不知什么時候起已經倒下呼呼大睡。師生之間真正變成了“工作關系”,雙方都巴不得下課鈴聲早點響起。沒辦法,數學老師只好將難度一降再降再降,考前出提綱,考試原題考,因為一旦做哪怕一點點的更改,學生就不會做了。因此,筆者認為職專的數學課教學需要進行改革,而一體化教學改革并不只是專業課的專利,數學課的教學也可以采用一體化教學的方式開展。
在談到一體化教學的改革,不得不說說傳統數學教學的弊端。舉例說明,數學概念是中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基礎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無味、難以掌握的關鍵點。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要使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絕不是簡單地、被動地從教科書或老師那里接受一些簡單的條文,而是要在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上,發生一系列極其深刻的心理變化的過程。傳統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掌握、理解一些基本內容,老師習慣于依此引導學生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覆蓋課本及教學大綱中大量的學科知識內容,用來發展思維的教學時間十分有限,從而助長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和“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而學生的主要學習目的是掌握事實知識,并且學生不需要理解,通過死記硬背同樣可以完成學習任務,無法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一體化教學是以綜合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以典型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典型學習任務和學習過程設計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并安排教學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通合一。通俗的理解是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銜接,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從而逐步實現兩個重要的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為中心轉變。與傳統教學相比,一體化教學更重視學生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形成,美國課程專家艾克里森(H.Lynn.Erickson)提出了“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注重學生對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而不是支離破碎地記憶一些孤立的事實和對概念定義的死記硬背。
現在筆者就職專數學課的一體化教學改革談談本人一點淺薄的看法。
1 預習的過程很重要,預習的效果決定課堂的教學效率,要讓學生“懂得預習,預習得懂”
一體化教學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學生的自學,促進學生由先學,再到會學,從而學會學習,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教師—— 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師—— 學生、學生—— 教師、學生—— 學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筆者甚至認為在一體化教學的課堂中,學生的作用應該是大大超過老師的。因此,預習的過程很重要,預習的效果決定著課堂的教學效率。很多老師抱怨學生上課前都沒有預習,課堂的教學效率低下。其實這里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學生不是不愿意預習,而是實在看不懂。從深層次上討論,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大部分“標準”教材的編寫,不重視課與課之間的銜接,尤其是數學課,基本上是被分解成一節課一到兩個公式,新課與老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職專的學生本來基礎就差,預習新課的過程中又看不懂,更不要說帶著疑問去上課了,因為從頭到尾都是疑問,這個預習的過程就沒有意義。因此,校本教材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拿筆者所在學校來說,分為機電、經貿、旅游、幼教、信息美術、汽修六個大的專業群,每個專業群男女生比例不同,學生來源不同(城市和農村)、初中數學基礎不同、專業性質不同,這一系列的不同要求數學課的教學目的也應該是不同的。在職業教育中,這樣的做法違背了分層次教學的原則和因材施教的原則,統一的教學大綱束縛了老師的手腳,統一的教學進度讓老師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粉筆加黑板加填鴨式教學和題海戰術的怪圈中。數學課越來越成為職專學生排斥的課程。
2 公式的“運用”比公式的“套用”更重要
傳統的數學課教學重在給學生“講授事實”,教學目的主要是告訴學生這個公式“是什么”,這個公式本身是怎么產生的,它有什么意義,也就是“為什么”。然后就叫學生把公式背下來,接下來就講解一些例題,告訴學生怎樣將一些數據“套”到公式里,這樣題就解出來了。筆者在前面已經講過了職業教育追求的“怎么做”和“怎么做能更好”,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這樣培養的就是那種只會解題的學生,有些看似成績很好的學生,只要數據變一下就不知道怎么辦了。而很多老師卻把這類學生歸結于“不會考試”。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具有文化素質的動手能力較強的中低層技術人員。動手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在于思維的引導,而只會解題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動手能力的作用實在有限。因此,筆者認為,數學課的一體化教學應該是把教學中心從“講授事實”轉移到“使用事實”上,把重點放在教學生如何去“運用”公式而不是“套用”公式。舉例說明筆者在教授“子集”這個概念的過程中是這么做的:
第一步:舉例子A=,B=。
第二步:告訴學生,從例子中可以看到,集合B的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集合B叫做集合A的子集。
第三步:又舉了一個例子B=,A=。
3 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體化教學就是要破舊立新,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追求上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課傳統的教學絕大部分是由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機械地組合而成的。而現有的教材體系和教學大綱缺乏針對性,無法準確地確定知識量,導致很多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無法準確把握,尤其是許多剛出校門的新老師,對于課堂的駕馭能力有限,一節課不是上得太多內容就是太少。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的人,水平不同,發展能力不同,悟性不同,知識的生成結果也不同,我們的教學、訓練、練習都應該有針對性,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才能落實。數學的世界是其樂無窮的,但是筆者從教多年多所接觸的職專學生99%表示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不到樂趣。被動地學,對數學沒有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1)傳統的教學往往是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很多給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更不用說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研究,去探索,去主動學習。在整個課堂中,老師一直是課堂的主體。我們可以大致將教學過程描述為: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做課堂作業→老師講評課堂作業→老師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做課后作業→老師講評課后作業,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老師在掌控,學生缺乏探索、研究、合作的空間,思維的火花難以實現。
(2)很多數學老師不夠重視學生對數學興趣的培養,甚至很多數學老師認為反正職專的學生聽不懂數學課,怎么講都一樣,把上數學課當作一件任務。更有甚者,部分數學老師對于學生的課后作業的要求僅僅是只要有交就好了,至于怎么完成的并不重要。而學生方面,由于聽不懂,上課效率低,課后抄作業。部分對知識有疑問的同學都不怎么會去問老師,都是和同學交流,一旦同學講不清楚,就會導致雙方的興趣喪失殆盡。我們稱之為“消極的思維定勢”,消極的思維定勢是學生將頭腦中已有的思維模式生搬硬套到新的數學情景中去,使思維誤入歧途,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而數學老師很少對于這部分有疑問,有需求的同學沒有進行課后的有效跟蹤。
(1)首先,將數學課設置為連堂課。傳統的觀念是。職專的數學課不能設置為連堂課。對此,筆者認為,將數學課設置為連堂課,是數學課一體化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是實施將課堂交給學生的前提。因為不管怎么改革,老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實施將課堂交給學生的改革不是否認老師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開展數學課的一體化教學,45分鐘太少,一個半小時比較合適,也便于合理安排一體化的教學活動,而一個半小時正好是職專兩節課的時間。
(2)科學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之中。合作學習并不是僅僅意味著安排學生按小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它需要老師對小組活動過程的各個方面,尤其結合具體學科的特點給予仔細地考慮和關注。一體化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對此,筆者是這樣進行嘗試的:在筆者花15~20分鐘講完一個數學概念和例題之后,會給出若干道與例題相似的題目供小組選擇,每個小組選一道題,經過一定時間的小組討論,小組研究,由各個小組推選出一個代表來講解本小組所選擇的題。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要講到絕大多數同學都能明白。其實這些題目相似程度很高,而且小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找老師幫忙。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做到真明白而不是假理解。同時,負責講解的同學也會得到鍛煉,他每一次的“成功”講解會讓他有成就感,會對數學有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探索和研究。當然,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老師要講究幫助的策略,不要直接給出答案,最好用“拉引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老師也要注意把握好難度和注意對整堂課的掌控。而老師也可以在學生的講解中適時地提出一些疑問,讓學生去解答,而這些疑問其實就是這堂課的重點部分。
(3)很有“效率”但是沒有“效果”的課不上,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的課更不要上,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把握好數學課的難度。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很飽滿,內容很豐富,完成率很高,我們稱之為很有“效率”的課,但是通常這樣的課“效果”不好,因為學生看似很明白,但是學完后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因此,筆者認為很有“效率”但是沒有“效果”的課不上,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的課更不要上,同時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把握好數學課的難度。其實就是要求教案要以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流程為主線進行設計,同時要有完整的環節,但是要便于操作,內容的安排在數量和難度上要盡量科學合理,便于開展教學。同時教案上又要有對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提示,有精要的分層布置的練習,題量要少而精,知識覆蓋面要寬,適宜遷移。
以上就是筆者對于數學課開展一體化教學改革的一些粗淺的想法。筆者想在實踐過程中會有更多更新的問題出現,一體化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參照,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以時俱進,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改革。出現問題了,我們共同研究,單純的教學改革不是目的,在教學實踐中解決問題完善我們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
參考文獻
[1]尹貴誠.闡述技工院校數學一體化教材的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3):184.
[2]周曉明.職校一體化教學淺談[J].電子世界,2012(11):147-148.
[3]李彬.技工院校數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職業,2013(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