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食品行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尤其對應用型人才需求較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本文提出了幾點關于高校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幾點意見。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 應用型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36-02
21世紀,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深層涵義是高等教育類型結構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知識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共同選擇和普遍趨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國大勢所趨[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培養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質,較高文化素質,具有一定外語水平,較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能較好的掌握食品加工技術,并在本學科及相關學科有一定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2]。但由于食品行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不僅僅需要研發性人才,應用型人才也尤其需要。目前,我國部分院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過多的重視科研性人才的培養,而在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方面投入精力較少,導致學生畢業后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同時也是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需求。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就業現狀分析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現代食品工業正在向著科學化、自動化、大型化方向發展。食品工業在國內外的競爭,最終體現在技術競爭與人才競爭上。食品工業的發展關鍵是人才培養。隨著行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相繼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從最初的輕工院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農業院校,到現在的綜合性大學、理工類大學等。據初步統計,現已有超過兩百所高校開設食品相關專業。然而,就目前的高校培養現狀來看,食品專業本科畢業生難以適應食品類企業的人才需求。在這里暫不討論由于人才培養的原因導致的先天性不適應,僅從企業對畢業生的人才需求類型上來考察。食品類企業需要研發型人員、檢驗人員、工程技術型人員、生產人員、管理型人員相對較多。從學歷構成和科研能力上看,食品類或者生物類碩士或博士畢業生更適合做研發型人員,從實際動手能力和心理期望值上看,大專畢業生,甚至是高中畢業生更適合做生產人員和工程技術型人員,從管理能力上看,管理類的畢業生更加適合做管理型人員,只有質量檢驗人員或者品質控制人員的需求條件是和食品專業本科畢業生是一致的,這樣留給食品專業本科生的就業空間就比較小,其就業競爭壓力就比較大。
因此,結合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行業面廣、專業知識寬,學科交叉性強的特點,如何培養出既有扎實的基本知識、較寬的專業口徑,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較高的綜合素質,同時,富有開拓精神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意見
針對如何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2.1 食品行業的調研
要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首先要了解當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因此,需要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崗位要求、行業素質要求、行業人才需求情況等進行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探究,同時搜集國內同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研究,結合企業的用人需求與學科建設的要求,確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定位,初步形成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并將方案與企業進行商討和修改,最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2.2 調整和完善專業課程設置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食品專業專業自身特點,調整和完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
(1)改革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本著“厚基礎、重實踐、強應用”的教育觀念,在注重食品科學知識系統性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更新。強化實踐課程的地位,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的原則,避免內容的陳舊和重復,使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更合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兩條主線更突出,層次更分明,從而保證在壓縮學時的情況下,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如將《食品工藝學》的理論課與實驗課分開,實驗課程進行單獨開設。并且在選修課中安排了四個方向模塊:模塊一為工藝類課程;模塊二為工程類課程;模塊三為營銷管理類課程;模塊四為綜合類課程。選修課的模塊設置目的是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工程素質及管理才能得到加強,使學生能更好適應社會、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3 建立和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1)專業實驗的實踐模式。
專業實驗作為一門最能反映專業特色,與本專業科學技術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實踐性課程,必須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反映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方向、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框架。
要改變按單門課程設置、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的保姆式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實行實驗室向學生開放,增設設計性、綜合性、研究性、創新性實驗項目,大學生可根據實驗內容和要求,查閱文獻資料,自主擬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設備和確定能有效測定數據的方法,先假設后實驗,得到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撰寫實驗報告。
(2)專業實習的實踐模式。
目前專業實習沒有能夠發揮實踐教學主渠道作用,應該加強專業實習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對于一些和實際聯系密切的《食品加工工藝》《食品現代加工技術》等專業課在完成理論學習后,都必須安排學生到生產線上進行參觀實習,使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課本上理論化的食品加工過程的同時,還讓學生對以后的工作性質、內容以及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從而增強了熱愛本專業,學好本專業的信心和決心。與企業進行合作,集中安排畢業生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將實習的表現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和總結,納入到學生的考核之中。
(3)社會活動的實踐模式。
一是開展和組織相關的活動和競賽,定期舉辦“校園美食節”;二是要求學生分組深入企業和市場對食品行業的相關情況進行調研,撰寫調查報告,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三是定期邀請企業老板和技術人員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
2.4 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一是引入企業資源,在校內建立校企共用的實訓基地。生產技術代表了行業的先進水平,引入企業資源,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既節約了學校的辦學資金,又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接觸到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拓展學生能力培養的空間。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職業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
2.5 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估標準。
改革目前實踐環節缺乏評估的問題,探索和建立實踐教學的質量評估標準。科學的評估機制是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而目前缺乏完整的評估機制使得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3 結語
社會在不斷發展,食品行業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高校對食品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模式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當前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多在實踐教學上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培養模式,結合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進一步加強與食品企業的溝通交流,了解食品行業的動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應用能力,最終培養復合型的應用人才,為食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小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與實踐[J].廣東白云學院學報,2010(2):6-13.
[2]李書國,陳輝,李雪梅,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2(4):30-32.
①資助項目:本論文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