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物理是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提高西部民族院校學生對大學物理的認識、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課堂效率和針對性的教學等幾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族院校 大學物理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37-02
民族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的各民族高等人才,基本上都回到民族聚居地區為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西部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契機,使西部的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教育發展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由于西部少數民族人民大多聚居于比較偏遠的地區,地方經濟落后,教育水平較低,地方文化傳統濃厚,科學普及比較滯后,與發達地區的學生比,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差,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學習意識不夠,缺乏創新意識,這就對教學的正常進行提出了很多現實問題。
大學物理課程作為大學階段的專業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學趙凱華教授認為“大學里的物理課絕不僅僅是物理知識的教育,更不是主要為專業課服務的。物理學是整個自然科學的基礎,對于任何專業,大學基礎物理課的目的,都是使學生對物理學的內容和方法,工作語言、概念和物理圖象,其歷史、現狀和前沿等方面,從整體上有個全面的了解,這是一門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礎課[1]”。跨入新的世紀,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如何在傳授物理知識,培養學生興趣,教會學生學會物理思維的同時,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是民族院校大學物理教學所面臨的難題。
1 提高學生對大學物理學習的認識
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為我們描繪了物質世界的一幅完整的圖象,揭示出了各種運動形態的相互聯系與相互轉化。在幾門基礎學科中,它的研究對象最基本,研究方法最成熟。
在大學物理的緒論課上,在介紹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結構和發展的同時,要給學生介紹物理學與各自然學科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大學物理對自己后繼專業課學習的幫助,認識到物理學不僅有著自己完備的知識結構,而且其中蘊含著許多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其他自然科學和各門工程技術的基礎或支柱。如數學是從物理模型中抽象出來的,例微積分的創造等,數學的很多發現都和物理學又著密切的關系。化學中的許多知識都是以物理知識為基礎的,例流體力學在化學中的應用,物理化學的內容是用熱力學的方法來討論反應與化學平衡等問題,化學與物理學相互滲透,相互交融。與其他自然學科也是這樣互相滲透、相互聯系和高度融合的。使他們明白大學物理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構成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今后成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所必備的。
2 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課堂效率
大學物理是一門比較重要,但又有學習難度的基礎課程,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1 加強師生合作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應建立在師生共同活動這一基礎上,把教和學的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求老師要改變原有的“灌輸式、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單純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學相長”,加強師生的合作交流,如采用“討論式”和“演示教學”等等教學方法。
討論式教學: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全面的備課,利于引導和歸納總結。學生為主體,要求每位學生發言,實際上這項任務是一次獨立研究的訓練,課堂發言又可敏捷思維。
演示教學:這種方法對少數民族很重要,因他們受生活區域的限制,對科學技術感性認識較少,這就需要教師準備大量的實物直觀教具或影片等來印證和獲得知識。
讀書指導是教學: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已獲得知識。這種方法對大學生來說是必須的。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自主閱讀學習就更為困難,這就學要教師更為耐心細致的引導,完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必修課。
實驗式教學:它包括課堂演示和自己動手實驗,物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做好實驗就顯得更為重要,少數民族學生在中學階段實驗機會很少,所以在實驗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都較為欠缺。這就要教師給學生補上這一課。
網絡式教學:目的就是要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式學習,教師給出課題,讓學生從網絡上去獲取所需內容,然后進行交流討論,從中開闊眼界,獲得的知識。
這些教學方法都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有利于對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2 結合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生平事跡介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物理學發展的長河里流傳下來很多故事,每個故事都包含著物理學家們在探求真理時的堅韌、孜孜不倦;他們尊重自然、尊重科學的精神;他們的獨具慧眼和睿智;他們的創新。使人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如:庫侖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史和物理學家生平事跡是大學物理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極好素材,物理學的定理、定律都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出自實踐的要求,并且與物理學家聯系在一起。但在課本上有關這方面的介紹很少,有的只有幾句話。在大學物理各章節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向學生介紹物理學家的生平事跡及產生創新成果的過程與思路,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視野,活躍課堂氣氛,又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物理內容,用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去感染學生,用科學家的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去引導學生,不僅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人文素質、科學素質、思想素質、創新素質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實和提高。
2.3 了解物理知識結構,有助于學生學好大學物理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很好的掌握了一門學科的結構,才能很好的解決涉及該學科的有關問題。更重要的是,只有很好的掌握了一門學科的結構,在遇到學科結構不能解決的問題,才能應用“轉換方法”,去構建新的學科結構,從而創造性地解決更多不能解決的問題[2]。物理學是研究分析大自然,目的是要明白宇宙的行為。其內容復雜,包羅萬象,但是它的結構框架清晰。它有六個基本部分,即經典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相對論等。對它們的具體應用又分為若干分支學科,如分子物理學、核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如果學習物理對這些基本框架、基本知識結構了解不清楚,往往在學生腦海中就是一本糊涂賬。
掌握學科知識的結構,明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認識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理解物理知識深刻內涵的本質,對于發展學生的聯想能力是有益的。學生便于記憶,便于應用,能夠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也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對于大學物理知識結構的了解是學好的前提。
2.4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體系的組織要遵循可接受性和循序漸進原則
基礎是指學科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基本內容。在目前強調教學現代化的形勢下,許多老師希望學生將所講的內容都能全盤接受下來,結果反而忽視了基礎,忽視了學生的可接受性和循序漸進性。因而,教師要在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和循序漸進的前提下,精心組織教學體系。基礎性的內容應該成為教學的重點,應該精心的選擇和組織。而前沿的發展可在教學體系組織中適時的開設“窗口”和安置“接口”,引導學生向窗外的繽紛世界望一望,他們開闊眼界、啟迪思維、加深對本學科的理解。
3 研究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性,因材施教
在我們從物理知識的角度出發研究物理教學問題的同時,還必須從教育的角度特別是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民族院校學生現狀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如:一部分學生數學高考成績只有一二十分,漢語水平也較低,高中物理知識欠賬很多。所以近一半人數的學生感到物理學難學。他們習慣于接受學習,還較多依賴課堂教學,很不適應大學物理所要求的教學方式。并且學生不善于質疑,很多不會做筆記和做章節小節,解題能力薄弱。為此因材施教在民族院校大學物理課堂上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內心要求就成了開課前的首要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研究所面對的學生特點,關注他們的個性和能力的差異,不同基礎的學生對學習、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進度都會有差別,他們達到共同要求的時間、途徑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客觀所存在的個體差異,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程度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對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需要,若能較好地選擇和設計演示實驗,穿插于教學活動中,就能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對演示的現象和所反映的規律記憶深刻開拓學生的思路,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和授課對象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使教學過程生動、形象、直觀,豐富了傳統教學課堂活動,可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材料,加深對物理理論的理解與掌握,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只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設多樣化有趣味性的情景教學學習環境,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大學物理是對大學生進行創新素質與能力培養的極好課程,也是獲得正確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最好途徑。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的特點,恰當的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僅能持續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為學生艱苦學習的征途,提供了順利到達目的地的必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趙凱華.工科要不要學物理[J].工科物理,1998,8(1):3-5.
[2]查有梁,謝仁根,沈仁和,等.物理教學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2.
[3]第23屆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五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J].科學導報,1999,128(2):34.
作者簡介:李海琴(1963—),女,漢族,山東泰安人,青海民族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物理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