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辦學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辦學,既可以讓學校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高素質人才,也是企業為實現自身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需要。本文通過對建筑學專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問題和對策研究,探索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培養建筑學專業專門人才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建筑學 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45-01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應用型高等院校為抓好教育質量,培養適用于企業發展的建筑學專業一線人才,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將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
1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的需要。我院建筑學專業實行的“3+1”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是前三年在學校內完成基礎理論的學習,最后一年要在企業進行畢業實習,甚至畢業設計。若想真正的將實踐環節落實到位,這種模式必然導致需要大力推動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2)校企雙方的需要。校企合作,做到了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學校利用企業提供設備,企業也不必為培養人才擔心場地問題,實現了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是“雙贏”模式。(3)學生成長的需要。校企合作讓學生深入到工作第一線,使他們在學習和工作兩種環境中成長,有計劃地使他們的事業心、責任感、協作精神、組織紀律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養,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2 校企合作的模式
2.1 學校走進企業
學生在大四的時候,在學?;蚱髽I的雙方努力下,以頂崗的形式走向真正的工作崗位,通過幾個月的實習,學習知識,鍛煉實踐能力的同時,為企業創造一定的效益,同時企業也可以擇優錄取,直接就業,省去了員工的培訓時間。
2.2 企業走進學校
通過工作室的模式,讓企業走進學校,讓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校內的工作室,真題真做,做企業正在進行的設計任務,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
2.3 校企互動式
企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并指派優秀管理者或設計師到學校擔任具有需要豐富實踐經驗的課程教師,如設計類課程。企業設計師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的同時,學校的教師也到企業去培養實踐教學經驗,通過校企雙方的互動,使學生在其中獲得實踐能力訓練,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為企業生產產品、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學校實訓場地和經費匱乏的問題,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
3 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體質、機制和制度的保障
目前的校企合作,都是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或個人或工作上的接觸,雙方自己爭取來的,是自發性行為。這種關系沒有任何的國家政策的保障,缺乏相應體制、機制和制度的保障。從整體上看,合作的層面還比較低,合作的穩定性、長期性還比較差,合作的效能還沒有充分發揮。
3.2 不對等性
學校要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務必要將實踐環節落到實處,切實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建筑學專業專門人才,可企業還是以利益和效益為主,其運行機制決定他們不能白做無用功,企業被動甚至不動,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這種情形下,往往是學校對于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大于企業,目前學校的普遍做法也是主動到對口、有實力的企業去談合作。一方是有積極性沒有主動權的院校;一方是有主動權沒有積極性的企業,本應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雙方,在這對矛盾中,卻很難達到對等和均衡,必然導致校企合作的根基不穩。
3.3 脆弱性
由于合作雙方的不對等,合作關系很難長久保持。對于學校,即使跟企業的合作已經很穩定,也有可能一夕之間因企業更換領導或效益原因,合作破滅;對于企業,學生素質無法保證,學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這種靠感情和人脈關系促成的合作是很脆弱的,是經不起市場經濟浪潮沖擊的,甚至會因感情的轉移、人脈關系的中斷而終止。這些問題導致校企合作的關系十分脆弱,缺乏穩定性,難以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
4 加強校企合作的對策建議
4.1 制定完備的保障體系
校企合作辦學這一模式在世界各國都是高等院校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他們取得成功經驗很重要的條件是國家對校企合作辦學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我們國家也應在相應領域出臺一些政策法規,來給校企合作保駕護航。如明確說明企業的義務、規定相應的培訓標準,以及國家職業資格和認證框架內容,學校根據企業的要求也可以開展相應的課程教學活動。充分使用國家投入和國家激勵兩種手段,充分調動學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推動校企合作的健康發展。
4.2 建立校企合作的評價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國家應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業實施多方面的激勵,承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貢獻,授予榮譽,認定其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習基地,對企業負責人給予物質獎勵,同時在企業信用等級評定、企業綜合實力評估省給予傾斜或獎勵,對開展校企合作良好、成果突出的學校在資金分配上給予傾斜,在重大項目上給予優先支持。
4.3 凸顯校企合作優勢實現雙贏
從深層次合作角度動腦筋,找出校企合作的優勢。對企業而言,學校讓企業優先錄取實習中出色的學生,使企業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特別是對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實習中能更好的認清學生的優勢,為企業能夠任人唯賢;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文化與理念傳輸給教師和學生,擴大了企業品牌和無形資產的影響,早就了企業的潛在合作伙伴和客戶群體。就學校而言,在合作過程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對逐步推廣到合作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5 結論
建筑學專業是一個以實踐為主要能力指標的專業,從人才培養模式來講,校企合作是其能夠培養出“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的必經之路,從教育的社會效益而言,校企合作是強強聯手,共同培育社會急需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通過校企合作使企業得到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參考文獻
[1] 張雅光.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培訓,2010(3):52-53.
[2] 曹達華,朱桂龍,鄧穎翔.吸收能力對校企合作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2.
[3] 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5):42.
①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2524082)。
作者簡介:孟利(1979—),女,江蘇沛縣,工程碩士學位,黑龍江東方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