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試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一種基本方式,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對人才培養具有深遠影響。但僅憑期末一次考試很難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提出“5+X”考試模式,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客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離散數學 考試改革 “5+X”考試模式 完全隨機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72-02
1 《離散數學》課程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離散數學》是現代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具有離散特征的變量和結構及相互關系,其基本內容包含數理邏輯、現代集合論、抽象代數和圖論、數論等五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學習。對這門課程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不僅對學生的數據分析、組織、處理能力有極為深刻的影響,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嚴格的邏輯推理和創新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久以來,考試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且必要的環節,一直是評價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離散數學》課一直采用傳統的考試模式和評價方法,即“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課程成績”,其中平時成績由平時考勤和作業成績構成,期末成績為期末一次性終結性考試成績。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這種考試模式和評價方式的弊端日益突顯出來。一方面,合班上課的授課形式使得教師無法做到每節課逐一點名,而學生的作業又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因此,平時成績的給定往往隨意性較大,失去了其應該發揮的作用;另一方面,終結性考試重期末而輕平時、重結果而輕過程,使得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態度極大的扭曲,造成平時學習放松,期末突擊復習,“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成為學生中主流的學習方法。以期末一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能力,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管理,很難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過分地夸大了考試的評價功能,而極大地削弱了考試對教學的反饋功能和激勵導向功能。這種評價方法越來越不適應新的教學目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離散數學》課程考試改革已勢在必行。
2 考試改革的設計與實施
2.1 考試改革的設計
考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1]。既然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調整的動態持續過程,那么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考試,要達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效果,其評價活動也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基于上述思想,結合《離散數學》內容較“散”且自成模塊的特點,大膽提出將考試內容化整為零的構想,建立“5+X”的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試模式,具體做法是:在課程每一部分授課結束后進行一次階段性考試,即共進行5次階段性考試,將這5次考試的成績加權平均算作一個成績;在學期末,學生自愿選擇是否參加期末考試,X取1表示學生參加期末考試,X取0表示學生不參加期末考試,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算作第二個成績,并規定學生的課程總成績為兩個成績中較高的,即:
課程總成績=max{5次階段性考試成績的加權平均值,期末考試成績}
將課程考試分階段進行,并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督促學生將功夫花在平時,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階段性考試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改進教學和學習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期末的考試,又給了之前階段性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一次彌補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2.2 對象的選擇
從本學期有《離散數學》課的班級中選擇電化1121、電化1122、電氣1121、電氣1122四個班級,這四個班級均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由相同的老師任課,因此,可以認為各個班級的外在初始條件均相同。將四個班級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兩個班級,甲組采用“5+X”的考核方法,乙組采用傳統的考試方法,并將兩組學生的最終課程總成績進行比較,以總結改革的成效,并找出不足之處。為了盡量減少各個班級學生自身差異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在分組時采用完全隨機化設計,得到最終分組方案:
甲組:電化1121,電氣1122
乙組:電化1122,電氣1121
2.3 兩種考試模式下學生成績對比
根據《離散數學》課程五個部分的內容所占比重及學時分配情況,確定5次階段性考試成績的權重分別為0.17、0.36、0.18、0.21、0.08,四個班級的成績分布如表1所示。
利用SPSS17.0對兩種考試模式下學生的成績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3所示。甲組學生平均成績為71.88分,乙組學生平均成績為62.98分,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前提下,F統計量的觀測值6.283大于概率p值0.014,認為甲組學生的成績顯著高于乙組學生的成績,即認為“5+X”新型考試模式對提高學生成績有顯著效果。
3 討論
3.1 “5+X”考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5+X”新型考試模式的組織實施,加強了對學生平時學習效果的考核,促進了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5+X”考試模式注重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和學習過程的評價,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上課出勤率和課堂參與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持續性,變期末單階段學習為平時全過程學習,使學生真正做到“平時功夫下得深,期末不再抱佛腳”。“5+X”考試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改革思路可供其他課程考試改革參考和借鑒。
第二,“5+X”考試模式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全方位、分階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更客觀、真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強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減少了偶然性和盲目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做出較為公正、科學的評定。
第三,考試方式、方法的改革促進了課程教學的改革,督促教師不再靜態地重復考試過程,而是根據階段考試的反饋結果,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目前,《離散數學》課程已成為我校的精品課程。
3.2 “5+X”考試模式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新的考試模式的設計、準備工作是大量且繁瑣的,不僅需要教師付出體力上的辛苦,更是一個學習、思考、知識更新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精心組織策劃、設計考試內容、建立試題庫等,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學習的個性差異,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整,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
第二,要使考試的診斷功能和反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就必須要重視“考試后管理”,對試卷的命題質量和學生的答題情況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并及時反饋,以便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發現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考試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院、相關教學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教師的不斷努力才能得以順利的開展。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總結經驗,相互學習,制訂科學嚴格的考核辦法,規范其實施。相關教學管理部門也應形成正確的激勵機制,從政策導向上對心的考試模式傾斜,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嘗試。只有這樣,考試改革才能有效推進,不斷深入[2]。
目前,考試改革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5+X”考試模式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全程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增強了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充分發揮了考試的教學反饋功能和激勵導向功能。隨著條件的完善和教師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補充,定能使之成為較為規范、實用和穩定的“考試模式”,為推動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利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趙崢.新時期高等教育考試改革創新的思考[J].高教管理,2007(12):114-115.
[2] 胡洪萍,魏孝章.高效數學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3):84-87.
[3] 徐愛萍.大學課程考試改革的趨向探討[J].理工高教研究,2009(2):76-70.
[4] 陳樹華,齊輝,侯鋼領.大學課程考試理念和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0(11):4-5.
[5] 唐晶,張園園.高等學校考試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4):68-69.
[6]張亞麗,曲明貴,楊慶祥,等.高等學校課程考試改革之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4):58-59,79.
[7]王志躍,楊海明.高效專業課程考試改革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84-86.
[8]陳淑芳.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11):92-93.
[9] 錢厚斌.創新人才培養視界的高校課程考試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145-147.
[10] 謝發忠,楊彩霞,馬修水.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校課程考試改革[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1-24.
①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HGJXHC110474。
作者簡介:劉慧(1981,5—),女,黑龍江省肇州縣人,東北農業大學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數學生態。
尹海東(1973,2—),男,黑龍江省雙城人,東北農業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數學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