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是現代漢語中非常重要的虛詞,使用頻率極高,然而“了”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語法現象,一直以來都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本文調查了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情況,并對其中介語特點進行了客觀的描寫,以期對指導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了” 中介語 習得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79-02
1 引言
“了”是現代漢語中非常重要的虛詞,使用頻率極高,然而“了”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語法現象,對于它的分類及語法意義等問題,目前語法學界尚無統一的意見。因此,“了”本身的復雜性使它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問題。本文調查了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情況,并力圖對其中介語特點進行客觀的描寫。此外,本文主要考察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書面語情況,口語情況僅作為參考。
1.1 漢語“了”的分類及語法意義
對于“了”的分類問題,語法學界爭議頗多。呂叔湘(1980)根據“了”在句中的位置把它分為兩個:一個用在動詞后面,稱為“動態助詞”,即“了1”;另一個用于句末,稱為“語氣助詞”,即“了2”。以后的大部分學者也都采納這種分法。而關于“了”的語法意義問題,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了”的語法意義主要有兩個,一為表示變化或新情況的出現,二為肯定語氣。本文參照各家說法,在分析、討論“了”的中介語時將以上述觀點為基礎來進行。
1.2 關于中介語
“中介語”(interlanguage)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塞林格(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來的。它是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產生的,界于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創造的獨立的語言系統。隨著學習者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不斷提高,其中介語體系會日趨豐富完善,并逐漸向目的語靠攏。西方學者一般把中介語看成是由錯誤組成的語言系統,盛炎《語言教學原理》提出中介語既有錯誤的成分,也有正確的成分,因此,在描述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時,僅僅注重其錯誤分析部分是不全面的。本文正是以這些中介語理論為基礎,力圖對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中介語情況作較為客觀、全面的分析。
2 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中介語情況
2.1 調查方法及調查對象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即分別選擇初級、中級和高級各階段的越南留學生完成“了”的測試卷。調查時當場測試,當場收回,受試學生均為云南師范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的留學生。試卷主要采用語境測試法考察留學生對“了”的掌握情況。試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為判斷題,即判斷在一定語境中使用或不使用“了”是否正確;第二部分為填空題,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在語段中須要使用“了”的空格上填上“了”。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高級階段的留學生,但為了較為全面地反映受試者習得“了”的中介語的動態特點,我們對初級和中級階段的越南留學生也作了抽樣調查。
2.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2.1 越南留學生對“了”的正確使用情況
為了比較留學生對“了1”和“了2”的正確使用情況,我們對留學生正確使用兩項“了”的平均分和百分比進行了統計。統計數據顯示,初級階段了1的正確使用百分比為82.4%,了2為71.42%,了1的正確使用好于了2;中級階段了1的正確使用百分比為81.25%,了2為63.93%,了1的正確使用遠遠好于了2;高級階段了1的正確使用百分比為82%,也好于了2的74.4%,但由百分比可看出了2的正確使用情況得到了提高,正確使用百分比高于初級和中級階段??偟目磥恚侥狭魧W生習得動態助詞的情況好于語氣助詞,隨著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提高,了2的正確使用情況也在逐漸得到改善。
2.2.2 錯誤分析
(1)各階段留學生使用“了”的偏誤類別及其所占比重。
科德(1967)把錯誤分為失誤(mistake)和偏誤(error)兩種。我們這里的錯誤分析主要是針對偏誤來說的。盛炎《語言教學原理》一書把偏誤的類型歸納為四種:添加(addition),遺漏(omission),替代(substitution)和詞序。我們在統計和研究問卷調查時發現,越南留學生習得“了”的偏誤主要集中在前兩種類型,通俗地講,就是不該使用“了”而使用了,該用“了”而未用兩種情況。越南留學生在習得了1和了2時都存在這兩個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偏誤類型在了1和了2中所占比重不同,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動態助詞“了”的添加次數均高于其遺漏次數,可推斷越南留學生了1的語誤傾向可能是不該用而用(添加);語氣助詞“了”的遺漏次數則高于添加次數,由此可推斷了2的語誤傾向可能是該用而未用(遺漏)。此外,從前文對“了”的正確使用情況的分析來看,既然了1的正確使用百分比高于了2,那么,“了”中介語的語誤總傾向是語氣助詞“了”的問題大于動態助詞“了”的問題,它比動態助詞“了”的語誤可能性高得多。
(2)越南留學生習得“了”的主要偏誤內容。
初級階段的主要偏誤有以下幾種:
①“沒”與“了”共現的問題。如:我沒鎖門了嗎?
②在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狀態的句子中使用“了”。如:小狗急著往外跑了。
③將“了”與表示動作經常性、慣常性的副詞或時間詞同時使用。如:我爸爸常常跟我們開了玩笑。
④表示感嘆語氣或強調說話人的感覺的語氣助詞“了”的缺失。如:這里的東西太便宜。
⑤肯定某件事或某種情況已經發生的“了”的缺失。如:你去哪兒了?我去商店。
⑥在“該+VP+了”句式中該用“了”而未用。如:下個星期我們又該加班。
⑦表示事情或情況到說話時的持續狀態的“了2”的用法不明確。如:我在云南師范大學學了兩年漢語。(還要再學兩年才畢業)
到了中級階段,初級階段的偏誤①、④、⑤、⑥、⑦仍存在,②、③消失。但新增了一些偏誤:
⑧“再也不+VP+了”句式的錯誤使用。如:我再也不喝酒。
⑨“別+VP+了”句式的錯誤使用。如:快做作業吧,別看電視。
⑩“能(會)+VP+了”句式的錯誤使用。如:小雙在醫院了躺了整整一個月,今天終于能站起來。
到了高級階段,初級和中級階段的偏誤①、④、⑦、⑩仍存在,其他情況消失或得到較好克服。
由上述分析得知,初級階段存在的一些偏誤到了中、高級階段得到克服并消失,中級階段存在的一些偏誤到高級階段也得到較好克服或消失,表明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中介語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且逐漸向目的語靠攏。然而有些偏誤如“沒”與“了”共現的問題,表示事情或情況到說話時的持續狀態的“了2”的用法等卻頑固地保留下來,沒有得到克服。特別是“沒”與“了”共現的問題,到高級階段仍有很高的出錯率。另外,中級階段雖然克服了初級階段的一些偏誤,卻也新增了一些偏誤,我們認為其原因可能是中級階段較初級階段所學內容復雜得多,又出現一些新的偏誤也是在所難免的。不過,其中的一些偏誤到高級階段仍能得到較好的克服,這充分說明越南留學生在習得漢語“了”的過程中,其中介語體系日趨豐富完善,并逐漸向目的語靠攏。
3 結語
本文對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中介語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對其進行了客觀的描寫。調查結果表明,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了”的中介語特點是:留學生習得動態助詞了1的情況明顯好于語氣助詞了2;了1的語誤總傾向是“添加”(不該用而用),而了2的語誤總傾向是遺漏(該用而未用)。越南留學生習得“了”的中介語表現出動態的特點,并逐漸向目的語靠攏;在各具體偏誤內容中,“沒”與“了”共現的問題最為嚴重,也最普遍,最突出。
參考文獻
[1]盛炎.語言教學原理(內部資料)[Z].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劉勛寧.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與詞尾“了”的聯系[J].世界漢語教學,1990(2).
[5]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6]彭小川,周芍.也談“了2”的語法意義[J].學術交流,2005(1):136-141.
[7]毛艷陽.中介語研究綜述[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8(1).
[8]耿曉華,湯磊.中介語理論淺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111-113.
[9]陳小紅.“了1、了2”語法意義辨疑[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5):54-60.
[10]金立鑫.“沒”和“了”共現的句法條件[J].漢語學習,2005(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