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構洞是存在于社會網絡關系中弱關系,學校、社區與政府三者間異質性差異,使社會網絡中存在著結構洞,而政府則是占據著結構洞的位置,也是學校與社區之間形成弱關系存在。本篇文章以湖南省某高校的實地調研為背景資料,具體分析學校、社區、政府三者在社會網絡中的利益相關關系。
關鍵詞:學校與社區關系 弱關系 結構洞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92-02
1 學校與社區關系概念和理論分析
學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機構,社區是基層社會群體生活共同體,學校與社區兩者間關系是相互依托共同存在。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國內外學者給出不同的定義。金瑞德(Kindred)認為:學校與社區間的交流過程,目的是加深居民對教育要求與實踐的理解,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學校的建設工作。[1,3]中國學者劉淑蘭認為:學校與社區的互動,是指學校與社區和社區成員、機構、組織之間的雙向交流與合作關系。[2,4]黃崴、王曉燕的闡釋:“學校與社區關系是指學校為樹立良好形象、提升學校影響力、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運用各種信息傳播技術與溝通手段,與社區進行良好合作與互動?!盵3,5]從學校與社區關系的目標定義和文獻資料分析看來,學校與社區之間關系研究主要從以如何整合兩者之間的資源優勢促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為目的。
隨著我國政策體制的改革變化,城市基層社會的管理由“單位制”向“社區制”的轉移,社區成為市民生產、生活的主要載體。社區和學校在教育、資源等方面的交換其實是一種各自自身多元化資本的輸出。市民社會發育不成熟,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的自治性組織,扮演著政府代理人角色。市場經濟中,個人或者組織是單獨的追求更大經濟效益的“經濟人”,學校公共服務職能弱化,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經濟實體,用自身的資本在爭取獲得更多的利益。學校、社區、政府三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并非是“平等的直線性的”交流,而存在著潛在的弱關系,這種關系的存在在社會網絡中造成主體之間的利益不對等產生各種社會矛盾。
2 對于結構洞的認識
2.1 結構洞的含義的解釋說明
結構動理論屬于社會網絡理論的一個范疇,也是經濟社會學中的一個典型概念。羅納德·伯特在其著作《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英譯Structure Hole)創造性提出“結構洞”理論。伯特通過對社會網絡的分析觀察,提出了“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理論。結構洞使得連接其他兩者、處于兩者信息傳遞網絡中間的第三者形成了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而為了維持這種優勢的存在,第三者則極力地控制著另外兩者之間的信息傳遞,不讓其輕易地聯系起來。[4]
2.2 結構洞的標準
判斷結構洞的標準有兩個—— 凝聚性(cohesion)缺失和結構等位(structural equivalence)缺失,其中凝聚性是指網絡中每個參與者之間都存在強關系即直接聯系,因此,通過結識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獲取相同的信息和網絡利益;結構等位是指網絡中的兩個參與者同時擁有相同的第三方作為聯系人。[5,8]若凝聚性缺失和結構等位的缺失的存在,則會造成相互聯系網絡中的結構洞。從概念定義中可以理解,結構動理論是在市場經濟中個體如何在通過資本獲得高效率的利益優勢。這個個體并非只是指代的獨立的“經濟人”,伯特也認為結構動理論同樣適用于團隊、組織和企業等主體,從微觀到宏觀的研究一并在涵蓋在結構洞所能解釋的框架的范圍之內。
2.3 結構洞和弱關系的研究
結構動理論與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理論”假設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格蘭諾維特認為,由于擁有強關系的個體之間的同質性較高,他們擁有的資源也十分接近,因此,個體不容易從強關系中獲得自己稀缺的資源,而弱關系則恰恰相反,由于彼此之間的異質性較大,雙方更可能擁有彼此稀缺的資源,因此,個體能從弱關系中獲得更多。弱關系中的雙方由于某種客觀或者主觀的原因存在著隔閡或者差異,弱關系力量假設可以看作是結構洞理論的根基。[6,9]伯特認為弱關系和強關系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而結構動理論直接抓住了因果關系的動因,實現自身利益的交換。
3 湖南省某高校的實證案例分析
高校新校區擴建,在完善自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利益主體在競爭中擁有的社會資本不同和地位不同,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獲得的利益量也不相同。調查Z校新校區的建設用地是由市政府無償劃撥給學校,但是因校園建設用地而造成的失地農民和拆遷居民的補償則由學校支付。在建設規劃中K社區有三棟樓共七個單元需要拆遷,原住戶有120戶,從2009年拆遷至今,還有14戶居民未拆遷,大多為退休工人。補償的標準是每平米3800元左右,補償價格遠低于長沙市的商品房的均價。而搬出去的這群人,有的在外面已經買有房子,或者是在外租賃房子。對于拆遷戶及其他項目的建設費用則是由我校出資,當地政府出面起到中介作用,拆遷戶抱怨補償資金少。新校區留學生公寓的建筑用地,本是留給拆遷戶建房,但是學校已經出資補助,則沒有責任區建房供他用,因此,留作學校自身的建設。
從案例中,學校依法給予失地農民和拆遷戶進行補償,所占土地的區政府在補償過程中起中介的作用,學校把錢交給政府,政府在把錢分發到農民和拆遷戶手中。但是拆遷戶和失地農民對于補償的強烈不滿,學校通過政府發放給社區居民的最終款項與學校直接給政府的款項其實是不一樣的,而社區認為學校不作為造成了現在社區內一些居民的強烈不滿。另一方面,這種不公平的分配和地位的不同也造成學校建設的遲緩,居民生活的保障不足和資源的浪費等等矛盾。
學校、社區、政府三者形成的社會網絡,學校是公共服務機構,社區是基層自治組織,而政府扮演的是利益的調解者和資源的分配者。學校與社區是地緣上的合作關系,但是學校、社區、政府三者之間各自為自身的利益,政府應該扮演的是結構洞的“填補者”。制定法律法規,完善各種規章制度,而不應該成為占據“結構洞”的利益獲得者。區政府成為聯系兩者之間信息傳遞和利益分配的第三者,那么第三者形成了兩者之間的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同時區政府為了維持這種優勢,第三者(區政府)盡可能的區隔兩者之間的聯系,不讓他們建立起直接的聯系。由于體制機制的不健全和自身認識的不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區政府成為了追逐自身利益的“經濟人”,而不是“服務者”。學校與社區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相互依托,高校和社區本是可以直接建立聯系的網絡群體。但是在大宗項目建設,未能形成有效地建立起直接的線性聯系群體,造成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區隔”。三者之間的異質性致使社區和高校之間的凝聚性的缺失,高校與社區之間的利益的共享同時擁有政府作為中間人的角色,政府則扮演者中介者的角色,占據著結構洞的位置。結構洞的占有者可以擁有更多的資源信息和資源控制機會,獲得市場先機和利潤。
4 結構洞造成的學校弱勢地位的影響
4.1 學校與社區的邊緣化
在資源和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可能是均質或者是均勻的傳送,尤其是在沒有形成公平完善的社會政策法律制度的轉型時期。政府、社區、高校三者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網絡也的不同質,造成信息的閉塞。而政府的結構洞位置,能夠對有效信息的掌握和傳送,而其他主體很難參與到這以網絡結構中,因為政府形成信息控制的壟斷地位。高校和社區則逐漸處于利益爭奪的邊緣地帶,對于自身的利益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
4.2 學校資源浪費
在Z高校建設過程中,新校區周圍的建設用地,因補償矛盾,或者建設資金不到位還有很多土地處于荒廢中。而這些荒廢的土地,一方面影響了學校教學的正常進行,師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沒有得到有效地保證;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的閑置,農民又無法耕種,雜草叢生。
4.3 政府權威性缺失,公信度下降
結構洞場域位置的優越性,使政府能夠獲得隱形的利益和權力。這種隱形的權力和利益,也是其自身的權威、公信度下降。一個政府應該為社區和學校創造更多的福祉,這也致使社會中隱藏的社會內部矛盾增多,學校與社區之間,學校與政府之間和政府與社區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4.4 對師生和社區居民帶來諸多不便
政府的決策和措施的檢驗者是最基層的普通百姓。從調查中Z高校的校門廣場從2009年開工到現在一直未竣工,偶爾會有工程施工也影響到周圍社區居民的生活。由于校門的建設,所以師生都要繞道而行,因而帶來的諸多不便。
針對于以上問題,作者提出一些建議和措施,措施只是理想型的假設,是否需要實施還要靠政府和其他主體。首先,政府做中介,讓學校和社區直接建立互動合作機制;其次,政府應當明確信息的公開和公正;再次,學校和社區共同建立雙方互利的監督單位,進行有效的監督;最后,政府、學校、社區三者各司其職,各付其能,充分利用資源,加快工程進度。
5 結語
伯特提出結構洞理論不是關于競爭關系的理論,而是關于利益關系而競爭的理論。伯特把市場中活動的主體稱之為能夠獲得自身利益的“玩家”(player),玩家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玩家關系人的場域位置。顯然,學校、社區、政府之間的社會資本關系是不一樣的。結構洞興起于美國,而作為當今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市場相對自由,政府、社區、學校是相對獨立的,三者之間是合作和互幫機制。中國現階段是政府主導市場、社區、學校的運作,因而政府所擁有的資本其實就涵蓋著學校和社區這兩者所擁有的資本和資源。本文以湖南省某高校為案例進行分析,政府在高校新校區建設中,沒有處理好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關系,造成社會網絡的脫節,結構洞的形成。而政府則扮演者結構洞的角色,對學校和社區的弱勢地位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引起廣泛的討論。
參考文獻
[1] LedlieW.Kindred,School Public ReIations Englewood Cliffs[Z].NJ:Prentice—Hall,1957:16.
[2]劉淑蘭.學校與社區的互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62.
[3]黃崴,王曉燕.學校與社區關系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學,2006,22(5):24-27.
[4]羅伯特·伯特.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4-64.
[5]梁魯晉.結構動理論的綜述及應用研究探析[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
[6]聶磊.“結構洞”理論分析—— 解析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J].群文天地,2011(16):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