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哲學的視角分析,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教學即管理的形成,不僅因其歷史繼承性的緣故,也由一定的社會因素和主觀認同所決定,從而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發展造成了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西藏 高等職業教育 哲學 教學即管理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93-02
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由于起步較晚,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從數量方面來看,目前西藏僅有一所高等職業類院校。從質量方面來看,西藏高等職業教育雖然已經取得了應有的成績,但教學質量與管理質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滯后發展現象不僅是由西藏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等因素決定,而且是由多維因素造成的。
1 西藏高等職業教育—— 教學即管理的內涵
西藏高等職業教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體現在管理與教學方面,該特點可以用“教學即管理”進行概括。
教學即管理體現了豐富的哲學意蘊,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是值得教育研究專家深思的。這里所說的“教學”是指專門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群體所從事的活動,該群體主要的職責是做好教學、備課、上課、科研等與教學有關的工作。所謂“管理”是指專門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群體所從事的活動,該群體的職責是從事學生的管理工作,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所謂“即”是“不離”的意思。
西藏高等職業教育所彰顯出的這個顯著的特點管理即教學。不僅揭示了西藏高等職業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特征,而且影響了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對該特點進行哲學的分析是作為每一個關注職業教育,關心人才培養的人務必要做的事情。
2 選擇哲學作為視角的依據
選擇哲學作為研究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是由哲學和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兩方面決定的。
究其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來看,西藏高等職業教育所呈現出的特點教學即管理之中蘊含了內在的聯系性。這個內在的聯系性是西藏高等職業教育出現教學即管理之特點的客觀依據。再次,教學即管理之間的客觀聯系性為主觀層面的聯系性創造了必然的條件。第三,教學即管理在客觀與主觀層面的聯系性反方面證明了教學即管理存在著不同性質的區別。第四,教學即管理之間的區別必然會影響主觀層面實際操作之效率。
從哲學層面來講,事物之間必然有聯系但一定有區別,我們不僅看到了教學即管理的內在聯系性以及主觀層面將其聯系在一起,通過同一個操作主體去實現教學即管理的任務,這個方法不僅符合教學即管理的內在聯系性之要求,同時也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實質上,這個方法恰恰忽視了教學即管理的內在矛盾,因為哲學告訴我們,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無時不有,不處不在。教學即管理雖然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也存在著必然的區別。如果一貫地強調事物的聯系性,作用于操作層面,必然會造成秩序的混亂,工作效率的不前。
因此,選擇哲學作為視角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哲學的思辨性才能洞察問題的實質,只有哲學的反思智慧,才能更準確的解釋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的最深層文化內涵。只有哲學的思考維度,才能全面地闡述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的內涵、緣起及其影響。
3 教學即管理—— 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的緣起
既然將西藏高等職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定位為教學即管理,那么,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教學即管理從何而來的問題,亦是我們要解決的主要的問題。只有客觀的不帶任何偏見的尋找到該特點出現的原因,才能科學地論述學教即管理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和影響。從而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實,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形成的原因無非可以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以及主客統一的層面。
3.1 繼承性因素
繼承性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一個事物在發展中對自己特有的屬性必然存在著繼承性。這就要求人們在看待事物時不僅要看到該事物發展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該事物繼承的一面。應該去其糟粕,揚其精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事物的良性發展。
對于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來講,截止2013年,西藏僅有一所高等職業院校,該院校是2006年發展為高等職業學校的,其前身是一所中等綜合類專業學校。這正是決定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繼承性因素的關鍵所在。中等綜合類專業學校其實就是綜合類中專學校。按教育的先后順序來講,中專類學校的教育階段是在初中教育之后,相當于高中階段的教育,該階段的學生大多以未成年人為主體。其教育形式也自然而然地帶上了初中之后教育的模式。即是說中小學教育的方式存在于該中專類學校中的日常教學與管理之中。主要表現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教學即管理的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中小學,教學與管理不分是司空見慣的,而在高中后之教育,教學與管理卻出現了分工的現象,可是在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中,依然沿用了中小學的教學即管理之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西藏高等職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
其實,這是由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客觀因素決定的。從歷史性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做了客觀地考察,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教學即管理在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了。
3.2 管理制度
除客觀因素之外,主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在教學即管理之特點自然而然地形成過程中,主觀因素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管理學生方面,西藏高等職業教育過多地強調了剛性管理理念,對學生采取了中小學的剛性管理方式,理由是西藏學生基礎差,自控性不強,同時又由于西藏自治區的特殊性,需要強化管理,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其實,高校所采用的剛性管理理念不僅僅是存在于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中,在其他高校亦是有之。但是過度的強調剛性管理,用一種制度化的量化的指標來測評教師與學生,“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創造性會因此受到抑制和損害”[1]。
在教師職稱評定方面,制度性文件是圍繞著教學即管理展開的,這些制度性文件保證了教學即管理之特點的進一步發展,為教學即管理成為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提供了制度性的支持。如在教師評職稱中加進了一條剛性規定,要求教師有管理學生的工作經歷,即是說教師必然擔任行政之類的管理學生工作才可評定職稱,同時又要求教師公開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正是因為這兩方面的要求促成了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即管理特點之持續性發展。
3.3 自然態度和主體間性
那么,人類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的本真是什么?處于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中的人們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其實,人們所理解到的世界是意義世界。
哲學家胡塞爾從現象學的角度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構想,認為生活世界等同于生動的經驗世界,由此認為生活世界具有超驗性[2]。在此基礎上,舒茨認為生活世界包含人所牽連的種種日常事物的總和,同時舒茨又將生活世界分為自然態度和主體間性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生活世界的基本特點就是自然態度,抱有自然態度的人們會想當然地接受這個生活世界[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必然會將這個不正自明的生活世界作為前提。
西藏自治區的特殊性是不正自明的,其所折射的現象學視角的生活世界也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們,也會以一種自然態度接受這個意義世界。人們的生活要以這個生活世界為前提,工作、與人交往,以一種推己及人的理解方式去處理事情,從而在主觀上形成了對這個世界的共同認識,即“主體間性”。
這種自然態度和主體間性不僅解釋了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特點存在的意義,同時也表明了處在西藏高等職業教育層面的人在主觀層面對客觀事實的認同。
4 教學即管理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利與弊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皆向人們彰顯了兩種屬性,即事物有好的一面亦有不好的一面。教學即管理當然也符合這樣的邏輯規定。
4.1 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正面效應
在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中,教學即管理既然已經存在,它的存在使其賦予了一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也給予了該特點一定的合理性。該特點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基礎。該特點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同時也考慮到了西藏的實際。
基于西藏的特殊環境提出教學即管理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一,從教的層面看,由于西藏人才匱乏,從教人員數量有限,因此,一人不僅充當管理者同時還從事教學任務是必要的。第二,從學的層面來講,西藏學生大多漢語言基礎不好,而且自控性不強,需要端正學風才能保證學習質量,所以,必然加大管理的力度,增加管理人手。第三,從社會和諧層面講,西藏將維穩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更要加大管理力度。
在此種情況下,提倡教學即管理是沒有辦法之辦法,當前只有堅持教學與管理不分,才能保證西藏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中不缺少管理人才,從而解決西藏缺少人才的燃眉之急,只有選擇教學即管理才能以維穩為一切工作中的前提,從而構建和諧的西藏校園,使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持續穩定發展的局面。
4.2 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負面效應
教學即管理對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來看,教學即管理好似政企不分,對教育的發展存在不利的因素,所以大多高校出現了專職的輔導員,將從事專業教學科研的群體解放出來,從而帶動高校教學和學術的發展。第二,從教師層面看來,高校教師不同于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以教授基礎文化課為主要任務,大多不從事深層的科研工作,而高校教師不僅要教好書,一般還承擔科研工作,這就需要大量充分的精力和時間。但是當高校教師同時擔任管理學生的任務時,教學即管理之間的矛盾就彰顯出來了。當教師要做到術業有專攻,學業有專長,就不能以人心二用為準則,正如“勸學”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4]。由于教學即管理之矛盾,導致教學難以以自由為前提,而“教學自由是教師發展的基本條件”[5]。因此,這將影響到專業教師的培養及其教學能力的提高,從而不利于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總的來看,西藏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教學即管理的特點是有一定歷史根源和社會基礎的,同時也有主觀層面的認同。這個特點不僅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有其不利于西藏高等職業教育之發展的負面效應,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完善的。
參考文獻
[1]姚美紅.試探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湖南社會科學,2006(1):166-168.
[2]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著.現象學運動[M].王炳文,張金言,譯.商務印書館,1995:216-217.
[3]那坦森.現象學宗師:胡塞爾[M].臺北允晨出版公司,1982:159.
[4]荀子·勸學[Z].
[5]馬廷奇.教學自由與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09(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