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生物化學知識延伸的局限性,對在醫學院校開設《生物化學與諾貝爾獎系列講座》選修課進行探討。本文著眼于該選修課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特點和適用學生等方面,以期對該課程的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所裨益。
關鍵詞:諾貝爾獎 生物化學 選修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100-01
生物化學是探討生命現象的學科,它以研究生命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和功能等靜態問題為基礎,設計研究各種物質在生物體內怎樣變化、怎樣相互轉換、怎樣相互制約以及在變化過程中能量怎樣轉換等動態問題。在百余年來諾貝爾獎的頒發過程中,有五十多次獎項屬于生物化學領域。通過生物化學與諾貝爾獎的關聯來闡明生物化學的重要性,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生物化學的重視,及對生物化學的知識進行一系列的梳理及進一步的深入學習。
學生們普遍反應生物化學是一門比較難的學科,不僅基礎知識點多,需要大量的記憶和邏輯理解,而且該門學科日新月異地發展,不斷增加新的知識點。在傳統的《生物化學》講授中,限于課時設置及教材的編寫方式、及學生的接收能力等原因,不能充分地、生動地對該門學科的發展進行詳細講解。諾貝爾化學獎及生理醫學獎大多頒發給與生物化學學學科相關的研究領域,代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方向。通過對生物化學相關領域諾貝爾獎獲得項目的梳理,是對生物化學發展進行的逐步、深入了解的有效方法。
1 課程內容
參照目前大多醫學本科院校學生使用教材《生物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的內容設置,本選修課涵蓋了其四大部分,即“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4學時)、物質代謝及其調節(5學時)、基因信息的傳遞(5學時)、醫學專題篇(5學時)”,再加上對諾貝爾獎的基本介紹“偉大的發明家諾貝爾和諾貝爾獎(1學時)”和“生物化學研究方法(4學時)”,共以五部分進行講解。
2 教學方式
(1)首先對每章中涉及到的諾貝爾獎項做一個總體介紹,同時緊密聯系生物化學課程所學相關知識進行講授,比如在“基因信息傳遞”這一章中就有以下獎項:化學過程的遺傳調節(1958醫)、遺傳重組(1958醫)、核酸的人工合成(1959醫)、DNA結構(1962醫)、基因表達調節(1965醫)、遺傳密碼的解析(1968醫)、病毒的復制機制(1969醫)、逆轉錄現象的發現(1975醫)、限制性內切酶(1978醫)、基因重組(1980化)、轉座子的發現(1983醫)、抗體多樣性機理(1987醫)、斷裂基因的發現(1993醫)、信號肽的發現(1999醫)、核糖核酸(RNA)干擾機制(2006醫)、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2006化)、端粒酶(2008醫)和核糖體(2009化)等。
(2)其次對該章中的諾貝爾獎再進行分類講解,比如在“醫學專題篇”這一章,可分為:
細胞信號轉導:第二信使假說(1971 醫)、單離子通道(1991醫)、可逆磷酸化(1992醫)、NO信號分子的發現(1998醫)、神經系統信號傳遞(2000醫)、G蛋白偶聯受體(2012化)維生素:維生素A和B1的發現(1929醫)、肝治療貧血(1934醫)、維生素C的研究(1937 醫)、維生素K發現(1943醫)。
癌基因:病毒致癌原理(1966醫)、癌基因發現(1989醫)、干細胞研究(2007醫)、宮頸癌致病因和艾滋病病毒研究(2008醫)。
(3)選取幾個重點獲獎項目進行具體講解,比如,在“生化方法”一章,可挑取電泳(1948化)、DNA測序(1980化)和聚合酶鏈式反應(1993化)這三個內容,從技術發明的背景、應用分類及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解析。選取的內容應該是與現今的理論實際緊密結合,并且是生物化學課程上要求重點掌握的內容。
(4)每年都有年度諾貝獎項的產生,對與生化相關的獎項進行特別介紹,這不僅代表著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對考研的同學也是一種提高和幫助。
3 課程特點
生物化學是醫學院校的基礎課程,但由于學習難度大及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能力不夠強等諸多原因,在普通醫學院校中很難開展全面的雙語教學,而《生物化學與諾貝爾獎系列講座》選修課則為生物化學相關知識的雙語教學提供了可能性。首先是大部分知識學生們已經在《生物化學》的學習中有所了解,能掌握及鞏固專業術語的中英文詞匯對應關系。其次,該門課程的大量信息來源于諾貝爾獎官網及相關專業網站,教師備課的素材基本皆為英文,同時可增強授課教師學習的動力。
4 適用學生
醫學院校大多數是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該類學生選修《生物化學與諾貝爾獎系列講座》的時間最好在完成學習《生物化學》之后,能更好地復習生物化學及進行知識延伸學習。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的文科專業的學生,可以隨時選修該門課程,以擴大理科綜合知識面。
縱觀全國各大高校,目前少有開設類似課程,與諾貝爾獎有關的課程主要集中在人文學科,理科方面有物理的、化學的,但沒有生物化學方面的。盡管諾貝爾獎沒有專設的生物化學獎,但是化學獎與生理醫學獎很多都頒發給生物化學相關領域,因此,這也是該方向課程不易講授的原因之一。通過對設置《生物化學與諾貝爾獎系列講座》選修課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夠對生物化學這門學科的教學深度延伸開辟一條蹊徑。
參考文獻
[1]肖寒.走進諾貝爾獎名人堂—— 與生物及醫學對話[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
[2]夏宗薌.諾貝爾獎百年鑒—— 生命的化學基礎:生物分子結構[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3]楊成章,司徒志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4]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講演集:英文版[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5]傅杰青.百年諾貝爾獎 生理學或醫學卷[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諾貝爾獎官方網站:http://nobelprize.org/.
[7]德國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EB/OL].http://www.lindau-nobel.org/,http://www.orau.org/lindau/.
[8]諾貝爾獎[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