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ICL(迭代式協作學習)教學方式是一種將循環學習法和協作式學習法相融合的新型教學方式。該方式強調在小組互助、自主學習的同時,不以單一的問題為研究對象,而是對有延續性的問題進行迭代式學習。通過將這種教學方式應用到實踐中,發現基于ICL的學習方法從本質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協作學習 迭代學習 迭代式協作學習 項目驅動 任務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148-02
為了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要求,2007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2號文件”,針對目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即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1]針對上述要求,結合實際教學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ICL(Itera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新型教學方式。
1 ICL教學方法簡介
1.1 CL的內容及特點
協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簡稱CL)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對于協作學習的定義有很多,其中,美國教育學者葛斯基(Guskey,T.R.)博士對協作學習進行了如下描述:從本質上講,協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由2~6人組成的異質小組(heterogeneous groups)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們通常從事于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2]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認為:協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學習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3]
總的來說,CL盡管存在不同的模型,但基本遵循以下原則:
(1)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學習,成員大致2~5名。
(2)存在積極互賴性(Positive Interde pendence),即為了大家的成功,合作是必須的。
(3)強調師生互動式的學習方式。
(4)強調學生主動探索,深入研究。
(5)強調通過多種活動配合完成任務,全面實現教學目標。[4]
1.2 ICL的內容及特點
迭代式協作學習(Itera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簡稱ICL)是一種以協作學習為基礎,強調前后貫穿、階梯式上升的新型學習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在于以一種全面的、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向著預期的教學目標前進的教學行為來實現一個能夠前后相繼的課題任務。其具體實現過程如圖1所示。
課題選擇:是ICL教學法中的第一個階段,即任務選擇階段。本階段主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多元化選題。
任務劃分:是ICL教學法中的第二個階段,即計劃分析階段。本階段主要是針對共同目標的整體,進行協作小組和任務的劃分。
任務實現:是ICL教學法中的第三個階段,即任務實施階段。本階段主要是各小組成員根據分配任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協作形式對問題進行解決。
任務評估:是ICL教學法中的第四個階段,即任務評估階段。本階段主要是采取不同的評估形式對小組成果進行評估,并提出任務的后續研究思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2 ICL的應用
2.1 課題選擇
當前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開始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以企業典型項目為驅動,事先給每個學生或每個團隊安排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項目,將項目的具體實施貫穿在授課過程中,使學生在完成應用項的過程中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5]在采用此種方法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項目課題的選擇。在此,我們提出了以教師指定課題為主,輔以具體工程項目和學生自擬題目的方式進行課題選擇。以上述方法選擇出來的課題,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遠離現實世界的弊端,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可以通過項目或者是工作任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2 任務計劃
在任務計劃階段,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與完成教學項目相關的知識、信息與材料,指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需要在此階段進行總體目標的構建和子任務的劃分。
(1)構筑總體任務目標。
根據課程內容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培養目的出發,按照5W1H的原則—— Why為什么制定計劃、What達到什么目標、When任務時間、Where任務地點、Who任務執行人、How怎樣完成任務—— 制定相應的整體計劃和完成措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的目的。
(2)劃分子任務。
在協作學習中,小組作為一個擁有共同目標的整體,每個成員又是相對獨立的,承擔不同的責任。[6]劃分子任務時,首先由小組推舉或教師任命一個小組長,他需要清楚了解總體目標任務,對小組成員進行管理;然后根據知識點對目標任務進行分類;最后為小組成員分配相應的角色及其應承擔的任務職責。
2.3 學生主導,協作學習
在此階段主要采取小組的工作方式進行學習,為了最終完成任務目標,他們相互依賴、共同合作,采用一定的勞動工具和工作方法,為解決所面臨的工作任務而采取的探究行動。在這種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基本要素(見表1)。
總的來說,在協作學習中,學生是協作研究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觀察者和指導者。小組成員的相互協調與否決定了任務整體的成敗和進度快慢,充分的交互是小組協作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
2.4 綜合互評
評價作為激勵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協作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ICL教學方式中的綜合互評,其參與人員包括教師及全班學生;其評分方式包括:教師評分,組間評分,組內評分。總的來說,ICL中的綜合互評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它所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對當前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還包括對后續任務的啟迪式學習。因此,我們對本階段的評估方式給出了如下的組織形式,以保證評估的全面性、公正性(見表2)。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ICL的教學方法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綜合了協作學習和循環學習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其團隊協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起到了巨大而深遠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明杰,蘭海.基于CPBL的教學方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1):34.
[2]T.R葛斯基,著.合作掌握學習的策略[J].王坦,譯.山東教育科研,1993(5):35-38.
[3]黃榮懷.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理論與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龔勛,李昕昕.基于協作學習的“3I”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改革與課程建設專題分會,2012(3):1.
[5]周曉慧.“項目驅動”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財會月刊,2007(9):90-91.
[6]陳明杰,蘭海.基于CPBL的教學方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1):35.
作者簡介:龔勛(198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圖像處理。
李昕昕(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和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