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語文教學,應該將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養,引導學生關懷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促進學生的精神發展,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文明公民。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素養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187-01
“人文素養”一般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 人的內在品質。”可見,人文素養的精髓,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人文素養。其核心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也就是做人的基本修養或涵養,表現在一個人對自己、他人與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準則中,具體體現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征、審美趣味等方面。如果語文教學失去思想的引導、情感的陶冶、心靈的觸動、審美的愉悅,那語文教學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人文教育回歸語文教學的呼喚。語文作為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和工具學科,其教材內容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1 在解讀課文中提高人文素養
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中職語文課本所選篇目,多為文質兼并的文學作品,那些膾炙人口的文學精品中:句句有美,字字含情。其中那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激烈交鋒,都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都會給學生有益的思想教育和心靈啟迪。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課文解讀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課文的解讀過程,實際是審美教育的實施過程。語文學科應充分發揮其學科的美育作用,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多角度指導學生深刻解讀課文,能起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詩歌《爐中煤》的解讀教學中,既要給學生介紹詩歌的藝術特色,更要點撥學生感悟詩歌中所蘊含的火熱的愛國熱情;在《老人與海》的解讀教學中,除了分析人物形象,講解故事情節外,更要向學生充分展示漁夫不是最后的勝利者,但最終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帶著魚骨上岸,可是他始終沒有向大海、大馬林魚、鯊魚妥協,他其實是一個敢于挑戰自身缺陷,有勇氣和自信心的勝利者。漁夫是一個在重壓下仍保持優雅風度,在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的老人形象。從而引導學生要學會在重壓下仍保持優雅風度,在精神及身體方面都要做強者,做不可戰勝的漁夫!在教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歌中,讓學生體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物”中體會豪放,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中領悟振興中華的壯志,從《荷塘月色》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綠所流淌的生命意義……教師在全方位點撥學生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加強人文教育,會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 在寫作教學中提高人文素養
把人做好了,才能寫出好文章。把文章寫好了,也能把人做得更好。寫作不但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寫日記和隨筆來提高人文素養。日記和隨筆盡管是信手拈來的文字,但是是思索的結果。人的各種修養是在思索中得以提高的,人文修養的提高更是如此。因為,寫作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自省過程,是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軌跡的過程。教育家魏書生將寫日記形象地稱為“道德長跑”。寫日記可以使學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來約束、鞭策自己,可以使學生在心田上自覺地將那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守護好,并使之茁壯成長。通過寫求職自薦書來提高人文素養。求知自薦書的寫作更能提升學生自我修養。要求學生按照自薦書的格式和要素,根據自己的實際,反復練習寫求職自薦書的過程是客觀檢查、審視、總結自己優缺點的過程。自薦書講究整體的美觀,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設計自認為美觀的自薦書,這自然會使自身的審美修養得到提升。由于自薦書是寫給別人看的,要注意恰當的稱呼表達,從中讓學生明白要尊重別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自薦書講究內容的真實,不可弄虛作假,就要教育學生做個誠實的人。寫作過程實際上就是人文素養的提升過程。
3 在演講活動中提高人文素養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采取課前演講,課堂抽一定的時間演講,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很大幫助。課前演講,讓學生圍繞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演講。比如,有的學生圍繞父愛或母愛的題材演講,會讓全班的學生浮想出各自父母身上關于愛的不同故事,并且要求學生把這些形形色色的很普通的熟悉的故事演講出來。然后,啟發學生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們來學校讀書盼什么,對照自己在學校的表現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自己的選材中深刻領悟,父母為兒女付出的是什么,意志是多么的堅韌和頑強,這就是父母。啟發教育學生深刻認識作為父母的兒女,現在應該努力學習,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果來回報雙親。再如,有的同學講的是如何擠時間的故事……教師點撥時要總結:人要趁年輕,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才能讓生命更有價值。讓學生通過對自身各種親歷的演講思考,自覺進行心靈洗禮,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視其人文性。將人文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不僅是做人的需要,更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59-268.
[2]《語文》(拓展模塊)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姚國華.《全球化的人文審思與文化戰略》上卷《文化立國》,下卷《大學重建》[M].海天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保安,男,甘肅天水農校講師,郵箱:zsbwb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