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造百年品牌
這是我們的理想,也是鋼鐵般的意志和永遠的追求
我們更基本更樸實的責任與擔當還有:讓“999”
“1699”“久久”終身榮譽讀者和更多的海內外各界人士每期每月每年收到看到《收藏界》。
《收藏界》雜志社社長 高玉濤
2013.11.18
十二年前,一個關于開創中國收藏行業指導性媒體的夢想開始在我們的心中孕育、生長。于是,2002年元旦,《收藏界》誕生了!
2004年6月18日,“雅觀杯首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全國政協禮堂揭曉,“十大藝術品拍賣機構”、“十大收藏組織”、“十大古玩市場”、“十大民間博物館”、“十大畫廊”、“當代畫家”和“當代書法家”等七項排行榜出臺。此次大型評選活動成為中國藝術品收藏行業的一個里程碑,也使年輕的《收藏界》雜志一舉成名。這次活動起源于我們的理想和使命:面對迅速成長起來的中國藝術品收藏行業,怎樣總結中國收藏的成長史,在中國藝術品收藏行業中,有哪些機構和個人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如何激勵他們?作為媒體,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引導、總結中國藝術品收藏行業的使命,應當由我們來擔當。
承載著這樣的使命,從2001年底創刊至今,《收藏界》走過了不平凡的十二年。我們堅定地認為,在中國的收藏行業,應該有一本理論聯系實際的有代表性的刊物。回顧走過的道路,不由得感慨萬千。
一路走來,我們有幸得到了廣大讀者、作者、業內專家、學者及廣告客戶的大力支持,我們的團隊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奮斗精神,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績:十二年來,雜志發行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共刊登文章4863篇,發表精美的圖片17714張。其中本刊主打欄目“藏界視點”刊載稿件67篇、圖片660張;“藏書論畫”稿件281篇、圖片1936張;“玩玉·鑒玉”稿件105篇、圖片999張;“說瓷賞陶”稿件450篇、圖片3631張;“老董泉苑”稿件2688篇、圖片2097張;“鑒·辨·賞”稿件638篇、圖片4244張……不僅如此,從2012年起,《收藏界》更上一層樓,《收藏界·紅木家具》《收藏界·中國木雕》《收藏界·錢幣》先后面世,并獲得廣大讀者及同行的一致好評。如今,《收藏界》已經成為了中國藝術品收藏媒體中的一個響亮品牌。
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收藏界》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在收藏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太多的事件及人物值得總結與表彰。《收藏界》適應了這種需要。先后主辦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兩年一屆的“中國民間國寶評審”、一年一度的“收藏界十大人物”評選、“收藏界十大事件”評選活動以及與音樂界聯手舉辦的“50萬元征集《國寶》歌曲 ”等活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為收藏行業萬眾囑目的盛事,這些不僅是《收藏界》的成功,也是天時、地利、人和風云際會的必然結果。
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轉瞬間《收藏界》雜志已過12周歲。在這新的一年即將來臨之際,我們也對以往的歷程進行反思和總結。憶往昔崢嶸歲月,我們無愧于已逝的光陰;看今朝宏圖漸展,我們執著于更高的追求。曾經的輝煌不過是百年基業的序曲,回顧往昔,只為對準新的方向,這是《收藏界》對未來的審慎思考。面對未來我們有著嶄新的夢想,為此,我們將一如既往全力以赴。2014年《收藏界》將全面改版提升,我們將向廣大關愛我們的讀者、作者、廣告客戶及同行展示一個全新的《收藏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愿與諸君共勉。
個人夢、收藏夢、中國夢,是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每一個宏觀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個體的竭誠盡智。頭一個十二年,一代人用心血和汗水,譜就了《收藏界》跨越式發展的壯曲;下一個十二年,我們將凝心聚力,繼往開來,把時代強音再次奏響!
收藏界雜志編輯部
執筆:董凡
團隊主要成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歷屆主要領導人
第三屆“民間國寶”驚世亮相
五件重量級藏品脫穎而出
2012年4月29日,由中國民間國寶專家評審委員會和《收藏界》雜志社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民間國寶專家評審揭曉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梅地亞新聞中心隆重舉行。歷時兩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塞外高原、臺港澳等地區的民間尋寶活動暫告段落,五件民間國寶從數萬件民間藏品中脫穎而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吳鎮烽、楊臣彬、云希正等18名專家依據《國寶標準》對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科學研究價值、藝術研究價值的紅山文化玉龍、漢代五瑞圖鎏金銀神器、魏晉銅鎏金飛龍、唐代圓雕玉瑞獸、蘇繡《富春山居圖》等五件民間國寶,經過嚴格評審,授予“中國民間國寶”稱號,專家們一致認為此次推選的民間國寶代表了現階段民間藏品的最高水平。
頒獎典禮開始前,明亞保險經濟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李哲、陽光財產保險公司負責人向本屆尋寶負責人高占交遞交了“第三屆中國民間國寶保險合同書”,五件中國民間國寶的保險總金額為2.18億元人民幣。
此次評審對保護國家文物、傳承弘揚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民間國寶評審歷經六年,已舉辦三屆,評審中發現大量的收藏和流散在民間的各種珍稀民間“國寶”問世,中國名家收藏委員會研究決定,即日起,中國民間國寶評審活動改為一年一屆。
專家評審揭曉 各大媒體紛紛關注
一直以來,“民間國寶”評選都是媒體關注熱議的話題,此次評選活動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出版報》《北京日報》《經濟參考報》《京華時報》《中國文化報》《新京報》《每日新報》《中國藝術報》、CCTV4套中國新聞頻道、北京衛視及新浪網、中國網、新華網等多家媒體紛紛搶先報道。
《收藏界》雜志喜迎十年華誕
2011影響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出爐
2012影響中國收藏界
十大經典人物藝術造像揭曉頒獎盛典
中國文學回望與思考座談會
—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
【編者按】2012年12月1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魯迅文學院、《收藏界》雜志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的“中國文學回望與思考座談會—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隆重舉辦。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描、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周明、以及來自西安、榆林、延安、清澗、天津、云南、山東、貴州等地的文學、藝術界代表黃立新、曹谷溪、梁向陽、楊樂生、楊懷智、冉勁松、王立則等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和文學愛好者參加了此次會議。著名主持人倪萍不僅著文作畫紀念她心中的偉大作家,并推掉一切事務含淚主持了這次活動。
路遙文學獎第一次專家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本刊 魏 佩
2013年2月2日,西北大學文學院、《收藏界》雜志社主辦的“路遙文學獎第一次專家研討會”在西安西北大學召開。著名文學評論家、西北大學教授楊樂生,著名文學評論家、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段建軍,著名文藝評論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仵埂,著名文學評論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趙學勇,著名文學評論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李繼凱,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蔡昌林,本刊社長高玉濤,總編董凡、陜西省民間博物館協會秘書長高玉書、路遙作品讀者代表、文學愛好者代表及新華社陜西分社、《陜西日報》、《西安晚報》、《華商報》等主流媒體記者20多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會議由西北大學教授楊樂生主持。
會議主要就設立“路遙文學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路遙文學獎”的設立意義重大,相信一定會在陜西乃至全國產生比較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現精選研討會內容如下,與讀者同享。(根據現場先后發言順序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高玉濤(《收藏界》雜志社社長)
關于今天研討會性質我們是這樣考慮的:第一,純民間;第二,非官方。因為我們是路遙文學獎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主角只能是專家和學者,有學識的人提出的各種建設性的意見、觀點和言論十分重要,值得采納。
◆楊樂生(著名文學評論家、西北大學教授):“路遙文學獎”的民間性質和我們所了解的各種獎項還不太一樣,相對于我們中國,它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
◆仵埂(著名文藝評論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路遙文學獎”的設立是件好事情,我覺得它在陜西文壇乃至全國文壇上真的是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趙學勇(著名文學評論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路遙文學獎”的設立不僅僅是陜西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件大事。它不僅僅是反映了文化企業家的一種熱情,而且也表現出了他們對中國當代文壇的一種關注。如果辦得很好的話,影響應該是非常廣泛的。
◆蔡昌林(文博學者、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我覺得路遙文學獎的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相信路遙文學的價值取向代表了苦難中和貧困中那種自強不息的中國社會的主流的正能量,它影響的不僅僅是一代人。
◆李繼凱(著名文學評論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路遙文學獎我認為一定要評選少而精,建立獨立的長效機制,擺脫各種限制。確保它絕對的公益化,盡量沒有商業,要科學、審慎、公平、公正地來運作這件事情。
◆段建軍(著名文學評論家、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我覺得任何一個獎它都是一個限定性的獎,不能無限制。我覺得評選的受獎人一定要非常少,如果到最后誰都可以拿獎,則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了。
路遙文學獎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
2013·5·24北京朝陽文化館
路遙文學獎實施計劃專家會議
2013·9·5北京《收藏界》雜志社
路遙文學獎研究中心成員尋找路遙蹤跡
2013年清明節延安清澗延川行
“路遙文學獎”引起熱議
2013年1月8日,由收藏界人士自籌經費發起的“路遙文學獎”在京宣布啟動,這是國內首家由民間發起的純文學公益獎項。此次獎項啟動在全國文學界和文化藝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并受到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與熱議,全國眾多主流媒體紛紛予以連續追蹤報道。
新華社、新華社每日電訊、《光明日報》《人民日報》《陜西日報》《北京日報》《南方日報》《中國青年報》《深圳特區報》《東方早報》《成都商報》《三秦都市報》《中國藝術報》《遼沈晚報》《江西日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青年報》《合肥晚報》《北京晨報》《汕頭經濟特區報》《手機報》百度百科、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新網、騰訊網、新浪網、網易、鳳凰網、華商網、新民網、中國經濟網、BTV在線、搜狐網、和訊網、京報網、中國作家網、雅昌藝術網、揚州網、黑龍江新聞網、深圳新聞網、中國文化傳媒網、東北網、四川新聞網、樂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