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鴻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徐悲鴻筆下的馬已經成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寶庫里極其輝煌的一筆,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為迎接成立五周年,際華春秋2013年秋季拍賣會除中國藝術專場外,還將推出“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朝鮮藝術家美術精品展專場”、“通靈—珠寶翡翠專場”、“佛—沉香禪茶道場”。
徐悲鴻先生的《雙奔馬圖》和《駿馬圖》為國內著名收藏家支持北京際華春秋2013年五周年慶典拍賣會所提供的兩幅重要作品。
徐悲鴻晚年的此幅《雙奔馬圖》,繪馬技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此作品收錄于2005年為紀念徐悲鴻先生誕生110周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的《徐悲鴻畫集》P109頁。如編者龔繼先先生《后記》:“畫集中收錄的百余幅中國畫都是徐先生藝術作品中的精品,它們能代表性地反映出徐先生既繼承傳統又不斷創新的藝術特征”。
《雙奔馬圖》馬的輪廓以線塑形,線條勾勒得準確、細勁、灑脫,顯示出作者深厚的線描功力。馬體的各部位以濃淡墨暈染,在層層筆墨深淺變化中表現出其體積感、質感和明暗關系。
畫面用筆縱放淋漓,造型結構十分嚴謹。既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簡潔與凝練,又結合西畫的塊面與光影,把馬的形體表現得十分強健而豐腴,縱橫馳騁,氣勢磅礴,撲面而來,觀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奮。“線條,是徐悲鴻中國畫的另一大特色。”(陳佩秋《徐悲鴻畫集序言》),從《雙奔馬圖》,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徐悲鴻對筆墨深厚的表現力和趣味性。
除徐悲鴻作品外,際華春秋中國藝術專場還將重點推出國內重要藏家提供的劉文西、何海霞、趙望云等藝術大家的作品。
吳冠中先生的早期重要作品,兩幅西藏人物、一幅《北京雪》均出自中國嘉德2011年11月秋季拍賣會《二十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專場》吳冠中1962年作《夫人朱碧琴畫像》1961年作《迎接普選》同一藏家。藏家并承諾對作品保真。
朝鮮藝術品是被世界公認的藝術品市場最后一塊待開發的神秘而光彩耀目的寶藏。“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朝鮮藝術家美術精品展專場”集中了2013年11月18日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朝鮮美術展覽的所有精品,是對朝鮮最優秀的藝術家的美術精品的一次重要市場實踐和檢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藝術大師“藏在深閨人不知”,人們當年不會料到中國藝術市場今天的核裂變般的爆發和火熱。際華春秋每年的朝鮮專場,已經讓眾多收藏家感到朝鮮藝術品的巨大回報和炙手可熱。
“通靈-珠寶翡翠專場”包括頂級翡翠、鉆石、彩寶、狗頭金等多種名貴珠寶100余件,其中既有物超所值的中檔珠寶等,也有價值千萬元的稀世珍寶。此次珠寶預展必將會給北京的藏家帶來一次華麗的視覺盛宴。
際華春秋“佛—沉香禪茶道場”專場亮相的稀世佛教藝術品,為一套(7幅)清中期藏傳佛教故事題材的傳世唐卡班禪喇嘛源流《提婆》《阿跋迦羅》《三世班禪羅桑丹珠》《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薩迦班智達》《六世班禪羅桑貝丹益西》《雍頓·多杰貝》。這一套記載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及班禪喇嘛講經傳法故事的清唐卡原本十一幅,目前這七幅驚現于世,對研究藏傳佛教的歷史有著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是唐卡藝術研究的范本。
另外,還有數件做工精美的佛像、香爐,佛教藝術界已經消失多年的“墨拓畫”也出現在本次專場。沉香自古以來都是非常名貴的中藥材和皇家最上等的收藏品,本場的大約70件絕美珍貴沉香,均出自世界著名的沉香產地,并由沉香雕刻大師精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