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陶瓷史的研究上,宋三彩指“宋、金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制品”(見汪慶正主編:《簡明陶瓷詞典》第9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資料的增多,逐漸對金代的三彩器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三彩器屬于低溫釉,這種工藝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燒造成功,經過東漢、北朝、隋代的發展,到唐代時,燒造工藝達到了頂峰,創燒出世所矚目的“唐三彩”。在造型、裝飾、色彩和燒造技術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開創了陶瓷工藝的新時代。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對宋、遼、金、元三彩及國外的波斯、新羅、奈良等三彩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宋金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工藝上與唐三彩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坯體原料都是用高嶺土制作;器物都是兩次入窯燒制;顏色多,不限于黃、綠、白等色。但二者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主要有:①胎的區別。宋三彩的胎料一般呈白和灰色,少量呈灰黃或紅褐色。②釉的區別。宋三彩在釉色上注意色彩的相互調配,重視彩釉的自然交融和濃淡變化,絕少使用唐代的單彩散點裝飾等。宋三彩注重物體的原色,在色彩上追求接近原物,呈現出一種沉靜素雅的形式。比如說,人物的膚色往往用淺淡的顏色來表現,服飾、頭發色澤用深色加以襯托和對比;花卉常常是橙色或紅色的花瓣,莖葉則是用綠色來展現。③圖案裝飾的區別。宋三彩擅長用圖案來裝飾,而唐三彩則注重顏色的鮮艷。宋三彩常見圖案有蓮花、牡丹、海水魚紋、蓮池鴛鴦等自然景色。不僅如此,還有反映社會生活的嬰戲圖、歷史故事等等,這些在唐三彩中是絕少見到的。④器類、用途的不同。宋三彩器物種類多樣,以枕、瓶、爐、盤、碗、盆、罐等器皿為主,用途主要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唐三彩種類單一,多為人物和動物俑,用途也往往是墓葬中的隨葬器。⑤另在一些宋三彩器上出現刻劃或墨書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有紀年銘、所屬銘、北曲小令和古詩佳句,還有“張家造”、“趙家造”等商業銘文。這些是唐三彩中沒有的。宋三彩商品性非常濃,往往是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銷售的。
目前所知,山東地區燒制宋金三彩器的窯址最重要的就屬淄博的博山大街窯址。博山大街窯址位于淄博市博山區城內,東臨峨眉山,西瀕孝婦河。窯址沿河分布,長約1.5公里,寬約0.2公里,是一處北宋晚期至元代的窯址,該窯于1978年10月發現。1982年6月和10月,淄博市博物館先后兩次進行考古發掘,清理窯爐兩座,出土了440余件頗具特色的陶、瓷器。出土的瓷器主要有:碗、盤、罐、盆、執壺、燈、瓶、杯、盅、壺、盂、高柄爐、盒、缽、洗、枕等日常生活用具,牛、馬、羊、獅、鹿、龜、象等動物模型,以及武士俑、侍女俑、騎馬武士俑、文吏俑等各類陶俑,還有圍棋子等。陶器主要有陶缽、陶球、彈丸、蛙范、枕范以及一些窯具,如匣缽、器皿狀支墊具、墊餅、坩堝等(見淄博市博物館:《淄博市博山大街窯址》,《文物》,1987年第9期)。
現將出土的三彩器分類介紹如下:
(一)執壺
三彩葫蘆形執壺(圖1) 宋代器,口徑1.9厘米,底徑6.3厘米,高19.7厘米。葫蘆形狀,斂口,平唇,圓鈕,束頸,鼓腹,平底,橢圓形把手,長弧形龍口流。胎骨細膩較硬,呈灰白色。全器施深黃釉,口的上部及腹部的局部加施綠釉,外底無釉。葫蘆形體呈瓜形,上下分別飾覆、仰浮雕蓮瓣紋,中間飾六組豎線紋,每組三道。頸部有箍飾,并系有帶飾垂至腹部。肩部飾席紋,下刻飾月牙形花朵紋寬帶飾,兩側分別與把、流相連。腹部亦呈瓜棱狀,間飾六組豎線紋。下腹至底部飾仰蓮瓣紋。全器色彩鮮艷,裝飾華麗,是宋三彩中的一件精美之器。
三彩瓜棱形執壺(圖2) 金代器物,通高12.5厘米,底徑5.5厘米。整體呈瓜形,施金黃色釉。小口,蓋作瓜鈕狀,施綠釉。深腹呈瓜棱狀,平底。弧狀流,另一側飾拱形把手。此壺是一件形體、色澤都頗為逼真的仿生器 。
(二)爐
三彩蓮花爐(圖3) 金代器物,高14.6厘米。上為花口深腹爐體,外貼塑雙層仰蓮花瓣,瓣內刻劃纏枝紋和背光坐佛。握柄中部微鼓,下為圓形圈足底座。紅褐色胎骨。全器施黃釉,唯貼塑蓮花瓣紋間隔施綠釉,釉色晶亮。
三彩蓮花爐(圖4) 金代,爐體為敞口,沿外翻,弧腹,腹部貼塑單層6個蓮花瓣紋,花瓣內模印纏枝蓮紋和摩尼珠。柄較短,束腰,圓形高圈足底座。外飾褐黃釉至圈足處,釉色晶瑩。
黃釉獅形爐(圖5) 金代器,高20.2厘米。爐子口,應有蓋。弧腹,外部貼塑雙層10個仰蓮瓣,圓潤飽滿,錯落有致。細腰立于獅背,腰上刻圓圈紋和棱形小方格篦劃紋。座為立獅座,獅子頭向左傾,張口齜牙瞠目,鬃毛外張,整個臉部近圓形,與真實的獅子在臉形上有較大差別。獅子前部和后面束帶,尾巴高高翹起,將爐體托住,起到加固作用。獅子左側有一馭獅人,為胡人裝飾,身著胡服,頭帶高帽,右手牽獅。爐柄部、獅子背上馱墊及馭獅人均飾小型圓圈紋。最下部為覆蓮蓮座。外部均施黃釉。
三彩獅形爐(圖6) 金代,高16.6厘米。敞口,寬斜沿,爐身斜直,細腰柄。座為人物馭獅座,獅子低頭咧嘴,鬃毛呈串形圓珠狀,尾巴翹起托住爐身,四肢站立,馱墊有菱形裝飾。馭獅人左手持物,右手馭獅,身著寬袍大衣。最底為圓餅形座,中間有凹弦紋。爐身口沿、獅子頭尾處及馭人外衣均施綠釉,其余處施褐黃釉,施釉至足部。
三彩獅形爐(圖7) 金代器,高14.4厘米。爐敞口,寬斜沿,細腰柄。座為人物馭獅造型。獅頭張嘴,鬃毛呈塊狀分布,富有一定的喜慶感。獅尾高高翹起,托住爐身。獅子左側站立一馭獅人,雙手牽獅,身著寬袍大袖。最底部為素胎餅形蓮花座。爐身口沿部及獅子頭尾處施綠釉,其余施黃釉。
(三)人物俑
三彩僧人坐像(圖8) 金代,高12.5厘米。僧人五官清晰,濃眉大眼,寬唇大耳,嘴部緊閉,身披袈裟,跏趺坐,懷抱一獸,獸昂首,屈身,擺尾。底下有一圈足底座。紅褐色胎,通體施黃釉,僧人下身為綠釉。
三彩僧人立像(圖9) 金代,高12厘米。僧人站立,雙手合十,身著寬衣,立于蓮蕾之上,底為覆蓮圓座。僧人臉部為白釉,上衣為綠釉,其余為黃釉,底部無釉。
三彩侍女俑(一組5件)(圖10) 金代,高11.8~14.6厘米。皆高髻戴冠,中間一位有方形座,其余沒有。此組俑人物著裝、形態各異。紅褐色胎,除底部無釉外均施黃綠釉,以黃釉為主,綠釉點綴。
三彩文官俑(圖11) 金代,高16.3厘米。束發,頭戴高冠,臉部略圓,眼睛微閉,身著長袍,手持物。紅褐色胎,通體施綠釉。
三彩武官俑(圖12) 金代,高15.7厘米。頭戴圓形冠于前額處突出,全身著盔甲,雙手合攏持一物,可惜已不見。底為方形座。紅褐色胎,全器施黃釉,腹、肩、冠處施綠釉,足及座無釉。
(四)枕
三彩孩兒枕(圖13) 宋代器,高12厘米,長21厘米,寬14.2厘米。枕座為孩兒形,側臥躺于一小方形枕上,左腿抬起與左臂共同承擔枕面。孩童頭梳發髻,面帶微笑,一臉的俏皮模樣。左手持蓮藕,右手與右腿平臥。枕面作蓮葉形,飾三角紋飾。枕面中間三角及周邊飾黃釉,其他部分基本為綠釉,黃綠相間,對比強烈。
三彩印花枕(圖14) 金代器,高10.2厘米,長17.5厘米,寬10.5厘米。枕作束腰長方形,四面兩層雙輪廓線內印四葉紋,內輪廓內施綠釉,其余施黃釉。兩端呈方形,其中一端中部有一小圓孔,右側有支燒痕。
三彩印花枕(圖15) 金代器,高11.6厘米,長17.5厘米。枕為枕面內凹的長方體,枕面長方框內中飾印花錢紋,四周以回紋相圍,中間施綠釉,周圍黃釉。前后二立面各飾麒麟一對,立發翹尾,作回首狀,圓目。枕右端飾網狀紋,左端飾獸面紋。以黃釉為主色調,局部以綠釉點綴。
(五)玩具
三彩鴨(圖16) 金代器,高5.5厘米。鴨張嘴瞠目,長頸,扁體無足,尾巴上翹。頸后有一圈形鈕。頭部、頸部及背部施綠釉,鴨身及嘴部施黃釉。黃綠相互襯托。用豎線劃紋表現羽翼緊收,似是池塘游水。可能是一玩具,也可能是器蓋。
博山大街窯址宋金三彩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宋金三彩生產的空白。“博地有古瓷,深藏無人知。一旦出土后,光彩照人衣。”博山大街窯址出土的三彩器造型奇特,千姿百態,爭奇斗艷,呈現出五彩紛呈的繁榮局面,反映了民間窯工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水平,在同時期的民窯中也是佼佼者。(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