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所示是一對筆者收藏的民國時期的“帽筒”。
帽筒是個什么東西呢?列位看官,且聽我細細道來。帽筒,又叫“官帽筒”,官員們上朝之前,一般會在一個朝房門內等候,因為皇帝可以晚來,大臣卻萬萬不能來晚的,晚來要冒著打屁股的危險,就像現在,公司開會時,員工們可以等老板,但老板是萬萬不會容忍他到之后,員工們才稀稀拉拉到來的。等候的時候,官員之間相互之間說說閑話,取笑對方一番。這時候,需要心情很放松,他們往往會把帽子摘掉,這樣活動著就方便些,因為在清朝,頂戴花翎是很沉的。把帽子放在哪里呢?于是,帽筒便誕生了。它在嘉慶時期開始出現,因其實用性和觀賞性比較強,在光緒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尋常百姓家了。不過,百姓家也沒有那么多帽子可掛,帽筒就漸漸演變成一種擺設。于是,女兒出嫁時,帽筒也成為必備的嫁妝之一。
圖示這對帽筒上的圖案叫“太師少師”。為什么叫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呢?因為其中具有很深刻的含義。帽筒上各有五頭生動活潑的獅子,一頭大的呈紅色,四頭小的分別呈綠、藍、黑和棕等四種顏色。“獅”和“師”是同音的,“大”也是“太”,所以,“大獅少獅”諧音便是“太師少師”。在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而在《宋史·百官志》中又有“三公之職,太師居首”的記載,少師則和少傅、少保合成“三孤”。這些職位雖然多是虛設,但卻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職位,差不多是讀書人在官場上的最高榮譽。所以,“太師少師”也寓意著官運亨通,扶搖直上。
圖中落款為“蔚同和字”。蔚同和是活躍在光緒年間到民國時期的著名瓷畫家,他擅長畫花鳥、山水和粉彩獅子,作品生動而活潑,寫實而又意境高遠。底款有“廣記蔚同和出品”,看來當是蔚同和的作品。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