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shù)年前,我偶然得到一枚古錢幣,它的學(xué)名叫“一刀平五千”。此幣長約7.5厘米,廓寬約3厘米,厚約0.5厘米,重約30克。幣面銘文“一刀平五千”五字書寫流暢,氣勢生動,毫不呆滯,承襲了戰(zhàn)國時期幣面銘文一筆過的特征。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開始廣泛使用金銀充當貨幣。但至少在清代以前,這些金銀并不是以“硬幣”的形態(tài)出現(xiàn),而是以條塊的形態(tài)存在。金銀在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是“兩”,看過《史記》之類古書的人都知道,在東漢之前,金子就以“斤”計量。當然,那時的“斤”和今天的“斤”比起來要小得多,大概相當于250克或更少,金子的純度也比較低。古代的中國人,經(jīng)常把黃金和白銀鑄造成“元寶”,元寶的單位是“錠”,但價值卻是按照重量和成色來計量的。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xù)行使外,又發(fā)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刀幣是繼貝幣和金屬貝幣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錢幣。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部分割據(jù)小國開始制造并使用這種刀型幣。而“一刀平五千”就是王莽篡漢后新鑄的貨幣—“金錯刀母錢”,又稱“一刀平五千”。這種王莽為“托古改制”所鑄之刀錢,錢體由刀環(huán)、刀身組成,青銅澆鑄。刀環(huán)如方孔圓錢,穿孔上下鐫“一刀”二字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十分光燦華美。一般通長7.3厘米,重20~40克,厚薄不一。刀身鑄有“平五千”三字,意思是一個這樣的金錯刀價值五千文銅錢。當然,實際上這種錢幣包含的黃金重量遠遠不值五千文銅錢的價值。發(fā)行這種“不足值”的貨幣實際上是王莽掠奪民間財富的一種途徑。因此,這種靠暴力保證流通的錢幣在民間遇到了激烈的抵制。
“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采用了特殊的鑲嵌黃金工藝—錯金工藝。漢代是我國金銀錯工藝最盛行的年代,東漢的經(jīng)學(xué)家、文字學(xué)家許慎所編的《說文解字》中,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涂也,從金聲”。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六個字,說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涂畫于青銅器上的意思。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制成的錢幣。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看重。此刻,凝視這一精美實物,我怦然心動,在我的眼里它已不是普通的貨幣,而是一件藝術(shù)珍品。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