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咸豐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年),浙江平陽縣發生七次災荒,加上官府、豪紳地主的盤剝,民不聊生。咸豐八年(1858年)夏,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攻克處州,溫州震動。在太平天國運動的鼓舞下,平陽縣錢倉鎮的趙起,與繆元、謝公達、朱秀仙、陳十一、周雄、孟州、王秀金等八人,“結為兄弟,分作八卦”,發起成立了“金錢會”,隨之舉行起義,并鑄“義記金錢”作為會員入會憑證。按金錢會會規,每入會者,授“義記金錢”一枚,交五百文,歸諸會首,入會后無少長老相呼兄弟。顯然,“義記金錢”對廣大會員來說,既是入會的憑證,又是一種用作互相聯絡的信,而對金錢會自身而言,既是會綱、會徽、會名的象征,約束會員自律,又可通過發行“義記金錢”來籌措資金,維持正常活動和軍餉等開支。
這枚“義記金錢”傳世熟坑包漿,品相完美,所見開門。直徑38毫米,穿徑8毫米,厚約2毫米,重23克。正面錢文楷書,直讀“義記金錢”四字,背面左右是兩個菱形相組成的連結圖。“義記金錢”錢幣的較早提及當推清代的趙之謙。趙氏《章安雜記》載:金錢會鑄錢印文曰“金錢義記”,背文兩方勝,錢式各異。“方勝”一詞的“勝”,本指飾品,即今所謂彩結;方勝,方形的彩結,即由兩個菱形部分相疊組成的圖案。也有一說,“義記金錢”背面采用民間傳統方勝圖案,寓意義結金蘭、同心同德,而面文“金”字頭部從“入”,以示入會之意,“義”頭從“八”,以示八兄弟重義守信之意。“義記金錢”鑄期雖短,但由于各地會員采取就地分散鑄造,卻產生了多種版別。總體來講,錢徑大小在36~45毫米之間,重20~40克不等,青銅質。正面錢文均為對讀“義記金錢”四字,除背面左右是兩個菱形連結圖外,另有幾種穿上鑄有“天”、“地”、“離”等文字的版別。易經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離卦為火,(會)代表太陽。三字暗喻:天地會,頂天立地,復興大明。這種比較特殊的金錢是分發給金錢會首領的金錢。
1861年8月2日,金錢會在錢倉鎮北山宣布起義,與由金華南下的太平軍相響應。金錢會起義軍先后攻下瑞安白布會會首陳安瀾大院,全殲雷瀆溫家團練,攻破浙南最堅固的地主堡壘安義堡,于10月2日進入溫州,攻占道臺知府衙門,還越過桐嶺,奇襲了溫州府城,繳獲道、府、縣衙門的全部印信。同時,另一支金錢會義軍攻克了福鼎,“劫軍局,取庫銀,開禁門,出死囚,以死囚為先鋒”,獲得大批武器給養,壯大了隊伍。不久起義軍又擊潰了瑞安的地主武裝湖石白布會,當場殺死其首領張家珍,然后沿飛云江南東下,猛攻瑞安城。由于溫州道府檄調各縣官兵與團練進行反攻,趙起的義軍終因力量分散,損失慘重,于1862年2月1日,金錢會敗,退出平陽,趙起走處州向太平軍求援。不久,太平軍將領白承恩應趙起之請,出兵支援金錢會,3月18日在瑞安雷橋中伏陣亡。因久攻溫州失利,太平軍北撤。秦如虎對金錢會搜捕,金錢會受到鎮壓。1862年6月,趙起在樂清塘下被叛徒林宗啟出賣,犧牲。趙起遇害后,金錢會首領趙辛等在平陽麻組織紅布會,被鎮壓。金錢會余眾退入閩北,繼續斗爭,直至1864年最終失敗。金錢會起義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浙江四大農民起義之一,它配合了太平軍在浙江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浙南的地主武裝,打亂了清政府在浙南的統治秩序。起義雖然最后被清政府所鎮壓,但作為當時金錢會會員證的“義記金錢”,留存至今的都成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采用“義記金錢”這種古代貨幣形態,作為農民起義會的信物和斗爭活動中的憑證,是浙江、福建一帶農民斗爭的創舉和特征之一。
時光飛逝,歲月荏苒,那些被塵封在歷史記憶中的往事,已漸漸被人們淡忘。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義記金錢”錢,因為它是見證近代中國農民反抗清政府的殘酷統治和地主階級沉重剝削,進行武裝起義的珍貴文物。我想,隨著資料的不斷發現和研究的深入,“義記金錢”的發行歷史背景、設計和鑄造、確切起訖時間、地點和流通區域,甚至讀法、版別及其性質等都將會得到進一步的了解與證實,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那一段迷離的歷史。歷史的記憶不應該忘卻,它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啟示,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歷史的記憶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它能啟迪人們在社會發展中學會善于思考,理智對待一切事物,讓后人在繼往開來的時代洪流中引以為戒。“義記金錢”上塵封的那段難忘的歷史事件將永遠留存在我們的腦海里,成為不能抹去的記憶。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