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枚正面帶有網狀紋飾的行書“元祐通寶”折二錢(見圖),直徑30.1毫米,穿徑7毫米,厚1.5毫米,重6克,銹色艷美,開門見山,系筆者在二十年前所得。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趙頊病逝。在太皇太后高氏的主持下,年僅10歲的趙煦最終登上帝位,是為宋哲宗。宋哲宗的第一個年號“元祐”,本取意于哲宗和祖母高太后一起“權同聽政”,而實際上,朝政卻由高太后一人把持,年幼的哲宗只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高太后垂簾之后,發起“元祐更化”,大力排斥新法,任用守舊派。雖然高太后曾被人譽為“女中堯舜”,但在改變成法上,她還是顯得過于執拗。終元祐九年以來,宋哲宗一直生活在祖母的陰影下,心性抑郁難張,這讓哲宗對此十分反感。所以親政后,即刻復起新黨并對舊派加以報復,乃至對逝去的高太后生出欲追奪其尊號的想法。
宋神宗在位期間(1068~1085年),礦產品的開采稅課量已經達到宋代極值,同時鑄錢監和鑄錢數量亦是一騎絕塵,遠超其他時期。到元豐六年(1083年),銅錢監更是達到了19個,這一數字也是兩宋以來的最高峰。可惜好景不長,至宋哲宗繼位,朝廷便于元豐八年十二月詔“罷增置鑄錢監十有四”,元祐錢的鑄量隨之出現下降。元祐錢僅有“通寶”一名,有小平錢和折二錢的行、篆對品,曾銅、鐵兩鑄,版別通常在字體肥瘦、輪廓狹闊和穿孔大小之間變化,基本上都是易得的普品,唯背帶楷體“陜”字的小平對錢最為稀少。
這枚面帶網狀紋飾的元祐錢,在宋錢中還是比較少見的,其花紋并非用范鑄出,而是后經民間手工錘鏨而成。在我國古錢幣中,留有后天手工痕跡的主要有刻字錢和刻花錢,年代起始較早,起碼在漢代已有出現,至明清時最為流行。只不過刻字錢上的文字已由最早記刻標識的實際用途,逐漸轉變為添刻吉語,成為祈福錢;刻花錢到明清之際更為盛行,傳世較多,紋飾也變得越發繁復,精美多樣,以便喜慶、賞玩、佩戴、懸掛之用。這枚帶有錘鏨紋飾的“元祐通寶”,是以加工工具疊加捶打而成的產物,估計和刻花錢一樣不再參與流通。這些錢幣原本都是普通的貨幣,但在經過修飾加工后,無形中增加了它們的美感和魅力,使人喜愛。時至今日,仍不失一件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民間風俗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