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國,隨著農村城鎮化步伐的逐年加快,社區居民住上高樓,享受著城里人的生活。但是。有些社區的體制建設還停留在以往階段,相比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比率,顯得有些滯后,社區成了矛盾多發區。新形勢下,如何依靠群眾,貫徹群眾路線?青島市城陽區開展的市民議事活動是個有益的探索。這種民主議事的形式,正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體現,是真正“為民服務”的體現。
“王書記,咱社區主大街兩邊的水溝蓋板破了,不安全,孩子出來玩會掉下去,希望社區盡快解決。”如果說社區居民徐玉珍的提問還算態度緩和的話,后來的不少提問則顯得有些火藥味了。“咱社區拆遷補償款什么時候發?你承諾的要發,怎么到現在還沒發?”……社區書記耐心聽著居民的發問,碰到尖銳的提問,他會顯得有些尷尬,也會“臉紅脖子粗”。
這是不久前發生在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西宅子頭社區市民議事會的現場場景。記者看到,現場共有120多位居民聚在一起,向兩委干部反映問題,表達訴求。社區干部們一邊傾聽一邊做著記錄。對于像徐玉珍反映的這種可以立即解決的問題,社區書記現場立即安排工作人員前去解決,當兩小時的社區議事活動結束后,居民看到,施工人員已經在反映問題的地方進行新蓋板施工了,第二天,社區所有的破損水溝蓋板全部進行了更換。而對于不能現場解決的問題,社區兩委承諾5個工作日內一定給出答復。
市民議事會:社區事務,居民決定
目前,全國很多社區的民主決策仍然采取的是黨員和居民代表會議的形式,“參加會議和了解社區工作的居民就那么幾十個人,議事的范圍不夠寬、代表性也不夠強,很難聽到不同的群眾聲音。”城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崔明華言道。
而這種會議形成的決策,本身可能是正確的決策,但由于缺乏與居民的充分溝通,往往會引發居民的“習慣性反對”,一些措施很難有效推行。溝通不暢,也造成了居民與社區干部不必要的矛盾和猜疑,影響了社區的和諧。
為此,今年3月1日,城陽區正式在全區推行了社區全民議事制度,制度規定,全區6個街道下屬的195個社區,全年要有計劃、分批次組織每個社區開展市民議事活動不少于3輪。他們希望通過3輪議事,保證社區每戶人家至少有一名成員能參與其中。
據記者了解,第一輪市民議事活動已經結束。第二輪議事活動也于6月份展開,將持續到9月份,第三輪議事活動則持續到年底。具體議事日期由社區根據情況呈報,街道統一安排,但通常會照顧到上班族,選擇在周末進行。
事實證明,這種社區全民議事制度的效果相當顯著。
流亭街道西流亭社區,是個面積比較大的社區,舊村改造是分期進行的。當時進行第一期舊村改造時,由于地價偏低,一套舊房只能換一套新房。到了第二期改造時,地價升高,一套舊房可以換兩套新房,這樣,第一期的居民心里有些不平衡,想多爭取一些利益。而第二期舊房改造的居民反對一期的居民再補一套房,認為他們已經早住了新房,先享受了好的待遇。在議事活動中,所有的社區居民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討論的激烈程度,連被派去參加會議的城陽區委組織部工作人員王健都感到很吃驚,事先準備的第二個議題遲遲沒有討論。最后討論的結果是,社區把幾棟很老舊、經常漏水的樓座拆除,多層變高層,這樣,既滿足了原來住戶的需求,多出來的住房恰好可以給第一期居民多增加一套房。另外,第一期居民每家拿出10萬元用來彌補二期居民的“損失”。這個討論結果獲得了幾乎全體居民的同意。
上馬街道朝陽社區,在沒有舊村改造之前,社區的排水溝是用來倒臟水的,但有一戶在社區里有著很高輩分的居民,直接把便池接到了排水溝,整日里惡臭難聞。但左鄰右舍抹不開面子,不好意思單獨找他們解決問題。在議事活動上,有人提出來,說排水溝的味太大了,希望社區解決。社區支書接過話頭,說早就想修理排水溝了,社區也已經準備好了資金,修排水溝沒問題,但丑話說在前頭,誰家有亂搭管子的,必須自覺把管子撤回去。那位亂搭管子的居民,開完會回家后很自覺地把管子給撤了。在居民的樸素意識里,會上形成的集體決議,是具有監督效力和輿論氛圍的,是共同的行為約束,不是單純針對某一家,自然也不會得罪他們。
在市民議事會上,參加會議的不只是社區的領導,街道領導、區委領導都會出席,對于居民反映的問題,不在社區職責范圍內、社區解決不了的,街道可以解決,街道解決不了的,區委可以解決。據統計,在第一輪的議事活動中,共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020余項,目前已辦結940余項,占92%。
“這些方案要是由干部直接拍板,肯定行不通,”王健說,“市民議事活動推進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倒逼機制:改善領導干部工作作風
全程參與中黃埠社區市民議事的于忠德書記,雖然參加了多次這種帶有火藥味和批評聲音的會議,但是,他仍然直言壓力很大,“每一次都像是答記者問”。在議事會上,居民可以隨便提問,直接反映利益訴求,于忠德不清楚居民會提怎樣的問題,“一個人坐在臺上,不知道人家要問什么,不知道能不能答上來,愿不愿意都要當場回答,答不好人家還笑話,你說能不緊張嗎?”每次開會之前,他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于居民反映的問題,他會在第一時間予以解決。“不好好解決問題是不行的,今天他們提出來你不解決,明天他們還會繼續提。這種面對面的議事活動,逼著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兩委擬定的方案,如果社區居民有多數不滿意,就必須拿回去重新修改。
為了監督群眾反映問題的落實情況,城陽區將督辦的問題列入全區勤廉監管OA平臺,根據平臺上的不同顏色(根據解決問題進度,設置了藍、綠、橙和紅色)可以直觀地督辦群眾反映的問題。
崔明華稱這種機制為“倒逼機制”。倒逼機制倒逼出了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方式的創新。
針對其他社區可能會面臨的咄咄逼人的“質問”,西田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志儉則認為參加這種議事活動,自己壓力不大。原因之一是,在城陽區舉辦市民議事活動之前,也就是去年3、4月份,西田社區已經在每個月的15號啟動了民情溝通日,定期以樓座為單位,讓居民面對面提出各種問題。現在即便有了市民議事會,民情溝通日的活動也依然保留著。原因之二是,社區有一整套民情公開體系,既有傳統的公開欄,又有現代化的監管平臺,甚至為了方便居民,在樓道里也安裝了用來公開信息的顯示屏。吃飯多少錢,買復印紙多少錢,事無巨細,每筆開支和進賬都會公開。“群眾最關心什么、要求什么,就公開什么。”已經成為西田社區的座右銘。有了這種透明的機制,黨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帶來了西田社區的經濟騰飛。現在,西田社區共有1181人,376戶,去年僅用在居民福利方面的資金就達400多萬元。
倒逼機制下,西田社區還主動探索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徑,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記者見到李志儉書記時,他正在用微信指導工作。有居民看到一處樓道里不整潔,隨手拍了圖片上傳到微信群,相關負責人立即做出了回應。“建立了這個微信群,有些事情不需要我過問,他們自己就解決了。”
讓群眾習慣于發問,讓干部習慣于被質問
目前,城陽區很多居民參加議事的積極性極高。他們在參加議事之前,打扮一新。他們事先會準備很多意見和建議,要代表自己,也代表沒有前去的居民表達訴求,爭取利益。在夏莊街道辦事處原本只能容納100多人的市民議事廳,有時參會的居民就能達到300多人。沒有座位,他們自帶馬扎兒,有的站在走廊里聆聽。碰到一些敏感問題,他們會爭論得面紅耳赤,散會之后,他們又很和善可親,相互之間彬彬有禮。
但在城陽區一些相對偏僻和落后的社區,也有一些社區居民,參與議事的積極性不高,還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些社區干部還不習慣直面這種尖銳的批評和指責,臉紅,尷尬。凡事都有個過程,“臉紅、尷尬”是好事,這樣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才有助于改善民主氛圍。只要不回避,勇敢面對,就是進步。
“城陽區的民主議事在各個社區表現得還不平衡,有些居民在大會上還不習慣發表自己的見解,街道上要想方設法把居民的民主意識調動起來。”崔明華認為,“要讓群眾習慣于發問,讓領導干部習慣于被質問”,只有這樣,方能加快推動民主進程,更快學會民主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