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
朗提出,績效主義摧毀了索尼引以為傲的激情團隊。績效主義看似公平,但缺少內涵,它只能靠利益刺激。未結成精神共同體,最終將走向平庸。無論伺企業,只要實行員工收入與業績完全掛鉤,一些扎實工作就易被忽視。破壞員工對企業的信任。
——王石說績效主義像企業膿包
要比別人工作更努力,像老板一樣地思考和行事。
——Alfresco公司CEO道格·鄧納萊恩從來沒有上過MBA,但他一直遵循著這個建議
我發現才能和成功真的只是勤奮工作的產物。雖然大家看不到,但在人后。那些精英人士常常花費多年來打磨自己的技能。這才是成功的真正秘訣。
——Facebook設計總監凱特·阿洛諾維茨和大多數人一樣,也曾被別人的才華和成功嚇倒,但她長大后有了新的領悟
我們的職責不是去敬仰一個領導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時地把他們擱到聚光燈下,看看他們是否有負民眾的信賴。
——被稱為“總統折磨者”的美國傳奇女記者海倫·托馬斯
大家都跑,就是“空城”;大家都追。就有“地王”。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
眾多的企業餓了,大家餓了,給一塊骨頭,也一定會打得火爆。
——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分析最近地價暴漲原因
盲目追求超高建筑,是形式主義在建筑領域的表現。地方管理者在建摩天大樓上不應該有攀比心理,倒是應該多想想:是不是應該多建一所學校,讓更多孩子再上學難;多建一家醫院。緩解群眾看病難。
——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徐宗威
一個富于創造力卻又充斥著巨大破壞力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人類正在被綁架到一個無隱私的真空世界。大數據像一輛巨大的推土機,瓦解著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信息保護。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
中國經濟保持穩步增長。但中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10年來一直在下降。個人儲蓄只占國家儲蓄的10%,這不利于通過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只有盡快提高收入,才能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執行官朱云來
中國政府不會像2008年那樣再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改革推進結構調整、城鎮化,更好地發揮市場內生性的作用。促進增長和就業。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財政部部長耬繼偉表示
政府有些事情交給社會組織去做,未必一開始就做得好,但做不好也要交給它做,因為這是方向,要給社會組織一定的試錯空間。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部副主任馬慶鈺
除了替正式工分擔些苦活、累活、臟活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果惹事了,還能替領導分憂,充當“替罪羊”。
——新華社關注愈演愈烈的“臨時工”執法現象
在一些基層政府,很多人進入編制拿了鐵飯碗后。覺得工作可干可不干70于是,不得不雇傭大量編外人員。結果是開支增加了,卻仍沒走出“官多”又“缺人手”的怪圈。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
生活早已把我磨得沒有激情,我希望能通過工地這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找到自我。
——白領涂建放棄了某燈具品牌湖南地區營銷總監年薪15萬元的工作,體驗農民工生活,半年掉24斤肉、賺4萬元
我們堅信,每個人存在于這世界上一定都有他的價值。那么,我的價值是什么?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巴西一對夫婦賣掉了一切,花了5年時間走遍五大洲去尋找那些活得有價值的人
我們都是心中有夢的孩子,懷抱著救死扶傷的夢想、大醫精誠的信念默默前行。我們只是希望:不要讓冰冷的現實破碎了我們的夢想,不要讓冷酷的社會磨滅了我們的信念。希望,這并不是奢望。
——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生李映昱
大家對文化越來越重視,博物館就變成了香餑餑。很多人積極往上靠,認為做博物館是貼金之舉。于是,虛假博物館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硬生生把做博物館變成一個急功近利的事情。
——收藏家馬未都
博物館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受。并提升他們對健康的認知水平,參觀博物館的體驗相當于每年為個人增值約3200英鎊。
——英國藝術委員會對“博物館與幸福間的關系”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研究后發布報告稱
這個世界已經變了,你不用再去請求身份認證,世界將自動識別你。
——發明“刷臉”付費系統的荷蘭優尼庫爾公司首席開發官魯斯蘭·皮薩倫
在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大腦,從而社會劇烈轉型,跨入高智能機器時代。
——美國科學家雷·庫茲韋爾大膽預言
學校只負責學習好不好,怎么要負責就業呢?這應該是政府的事。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來山認為造假的就業率應引起政府反思
沒想到“北冰洋”還想著我們,這個設計實在太人性了。
——北京老品牌“北冰洋”汔水重新上市后,在瓶身上制作了“如有破損,小心劃傷”的盲文,獲得一致贊譽
現在的公文多穿靴戴帽,套話、大話、空話很多。呈現了一種“文山會海”的現狀,常常出現“會議落實會議,文件落實文件。講話落實講話”的情況。文件發了很多,實際上卻不解決問題。另外,“假”也是目前公文寫作中的一大毛病,搞數字游戲,弄虛作假。
——中國公文寫作研究會會長桂維民談當下的公文寫作問題
氣候變化就像一面鏡子,人類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好壞。即便在壞的一面很強勢的時候,我們也有辦法讓它向好的一面發展。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約翰·戴澤克和悉尼大學教授大衛·施洛斯伯格聯合撰文
每個人各有各的精彩。如果要說共通的精神氣質,我的印象是。他們談吐舉止淡定、從容、優雅,也許可以說是東方“儒者”與西方“紳士”的結合體。蒼松翠柏在低處是不碰到一起的,要彼此長得很高,樹葉就在高處相逢了。東西方高境界的文化往往是“高處相逢”。
——《家國萬里》的作者李懷宇談書中采訪到的十二位旅美學人,他們共通的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