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稅收增長目標被層層分解,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如果完不成任務,輕則升遷無望,重則官位不保。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下,征收“過頭稅”怎能不蔚然成風?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年8月1日起,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并且暫不規定減免期限。據財政部匡算,實施這一政策,一年減稅規模近300億元,將為超過600萬戶的小微企業帶來實惠。
這是一項惠及600多萬戶小微企業,并終將惠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善政,其意義可用“放水養魚”來形容:積極扶持小微企業發展,讓它們逐步從“小魚”長成“大魚”,政府暫時“損失”一些利稅收入,將來必會獲得更為豐厚的回報。因此,這不僅是一項善政,而且體現了政府的管理智慧和長遠眼光。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財政收入增長乏力,今年上半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仍毅然決定讓利于小微企業,實屬難能可貴。
當然,任何好政策只有切實執行才真正有意義。應該看到,中央有減稅的決心,一些地方未必有,中央有“放水養魚”的眼光,一些地方未必肯這樣做。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25日報道,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近日坦言,他到某省調研時,有企業反映一些地方存在征收“過頭稅”的情況。其實,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征求“過頭稅”已不是個別地方的個別問題,而是儼然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眾多企業為此苦不堪言,經營狀況因此雪上加霜。
一邊是中央政府減稅,一邊是一些地方政府征收“過頭稅”,上下互搏,中央政策的善意可能就這樣被消解。征收“過頭稅”是基于政府增收的強烈沖動,在此沖動下,小微企業免稅政策能否被切實執行,實在讓人不敢放心;那些不在免稅范圍內的小微企業會不會被征“過頭稅”,同樣讓人感到擔憂;而在稅收之外,小微企業還擔負著五花八門的政府收費,它們會不會被征收“過頭費”,會不會剛被減了一些稅,馬上又要背負更多的費,這個問題顯然值得關注……可以說,只要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征收“過頭稅”的沖動,那么中央出臺的稅收減免政策便有被打折扣甚至被“陽奉陰違”的可能。
如果說對企業減稅是“放水養魚”,那么向企業征收“過頭稅”就是“竭澤而漁”,如果說前者是放眼長遠,那么后者就是只顧眼前的政績——一些地方征收“過頭稅”,正是出于政績上的需要。以某市為例,該市提出了財政收入“三年倍增計劃”,即財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三年翻一番。在經濟并不景氣的情況下,要完成這樣的政績目標,只能挖地三尺向企業征收“過頭稅”。而在很多地方,稅收增長目標被層層分解,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如果完不成任務,輕則升遷無望,重則官位不保。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下,征收“過頭稅”怎能不蔚然成風?
要讓減稅善政落到實處,就須防止“過頭稅”;而要防止“過頭稅”,就得從根源上入手解決。地方應正確認識當前的經濟形勢,不要制定不切實際的財稅增長目標,更不能只顧自己的政績而不顧企業的死活,或者只追求眼前政績而不顧及長遠。同時,在官員考核上,應該像淡化GDP考核一樣淡化財政收入考核,以避免為了政府增收而與民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