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企業稅費負擔較重,綜合考慮稅收、政府性基金、各項收費和社保金等項目后的稅負達40%左右,超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24%~27%。
7月下旬,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前我國企業稅費負擔較重,綜合考慮稅收、政府性基金、各項收費和社保金等項目后的稅負達40%左右,超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0年,OECD國家的平均宏觀稅負水平約為24%~27%,日本、韓國和美國的宏觀稅負相對較低,過去20年在20%左右。
對此,財政部開出了一副藥方,包括加快取消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穩步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逐步消除重復征稅等。還建議,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通過適度提高附加值較高產品出口退稅率,削弱高稅負給產業帶來的負面沖擊。
財政部最新發布的這份報告,證實了官方過去一直掩飾的稅負高的事實。
世界銀行曾對不同國家收入水平的類型提出過一個劃分標準:人均GDP低于785美元的國家為低收入國家,宏觀稅負的平均值一般為13.07%;人均GDP786—3125美元的國家為中下等收入國家,宏觀稅負平均值一般為18.59%;人均GDP3126—9655美元的國家為中上等收入國家,宏觀稅負平均值一般為21.59%;人均GDP大于9656美元的國家為高收入國家,宏觀稅負平均值一般為28.90%。
按照這個標準衡量,我國目前仍屬于中上等收入國家,而宏觀稅負水平,卻已經超過了高收入國家28,90%的水平。目前我國共有19個稅種,除個人所得稅之外,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契稅、煙草稅、關稅、車船稅等等,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流轉稅的比重占稅收收入的七成以上。這意味著,納稅人需要繳納的很多稅,是看不到的流轉稅,并沒有反映在個人稅單上。
我國稅制與國外稅制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政府的財政收入除稅收之外,還有一個幾乎可以與之并駕齊驅的收費主體:包括預算內收費、預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等等。把這些收入統統加起來與GDP相比較,才是真正的“宏觀稅負”。如果再把制度“之外”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還有形形色色的腐敗賄賂支出以及因通貨膨脹而提高的實際稅率,那就根本算不清楚稅負水平到底是多少了。
一國的宏觀稅負指數高低,還要參考民眾從政府的財政支出中受益多少。也就是說,稅負高低與稅負輕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眾是否從政府稅收中普遍受益。老百姓一般是從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政府民生支出中直接感受自己是否受益,而那些龐大的政績工程、行政開支、三公經費等并不會惠及民眾。無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還是財政部的官方數據,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中僅有28%左右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服務等民生領域,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例如,挪威為70.6%,瑞典為68.6%,丹麥為71.6%,芬蘭為68.3%,法國為71%,意大利為61.9%,荷蘭為61.7%。
人們在關注財政收入增長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財政支出是否廣泛用于民生?財政支出是否建立了有效撥付機制并接受納稅人監督?北歐等國的稅負也較高,但公眾抱怨卻少,主要是因為財政收入大多用于改善民生。如果全民高稅負帶來了全民高福利,稅負高公眾也能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