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產過剩時代”全面來臨,第二產業的階段性使命完成,中國需要第三產業接力,在李克強總理主導的經濟改革措施之下,第二產業的一部分泡沫將破滅,恢復到正常而健康的規模。各地若欲重振GDP,恐得全面開動第三產業。
依托壯美山河,將中國的觀光型旅游業升級為休閑型旅游業,消化高端人群的休閑需求。這是用第三產業接替第二產業、挖內需謀增長的可行路徑。
不僅富裕階層有著強烈的休閑沖動,僅普通中產階層、職場白領就已經構成龐大休閑消費市場。都市人面臨職場困境、感情困擾和生活枷鎖,甚至經常涌起逃離都市、遠赴山林、清靜修為、釋放心靈的沖動。30至40歲的中產群體,由于承受更大職場與家庭壓力,休閑放飛的沖動更盛。
與龐大市場需求相對應,是中國新興的海洋休閑產業。
十余年前,國人地域限制嚴重、生活圈子狹小、出游機會不多,發展觀光型旅游大有市場,而今,人們開始想要靜下來“休閑”。感受到市場趨勢變化,各大旅行社正對業務做出調整,而國內的著名濱海旅游城市是否也當適當調整地方旅游業的思路?
嵊泗列島:寶貴處女地
嵊泗是一片寶地,距離上海僅兩小時水程,卻人跡稀少,大片海灘呈原始狀態,屬待開發的處女地。自然風光不比舟山任何已成形的旅游島區如普陀島、桃花島遜色,比之更勝的是寧靜自在、世外桃源。
現代社會沒有世外桃源。這片寶地終于被地產商發現并引發爭奪戰,在投資商與縣政府的謀劃下,嵊泗的發展前景如今基本明朗,旅游業毫無疑問成為支柱產業。數年后,全中國或許都會知道有嵊泗這么一個地方,堪稱“中國的馬爾代夫”,屆時,人流如潮水涌人,從上海到嵊泗的班船被塞得水泄不通,那樣一來,若還想繼續享用無人之境的安詳,不大可能。
這似乎正是中國濱海旅游業的困境縮影:當還屬處女地時,一切都富有情調,當一旦以旅游業之名大肆開發,則人山人海,樂趣全無。
嵊泗能否繼續保持恬淡?7月12日,云集嵊泗參加“中國海洋休閑媒體高峰會”的媒體人士感到焦慮。一方面,來者瞬間被這片世外桃源吸引,另一方面,又擔心這片世外桃源何時就要被世俗破壞?
嵊泗是舟山下轄一縣,由400余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絕大多數是無人島??h城經濟發展落后,人少,無產業,但倒也一派安寧祥和,人們安居樂業,一如開發商為當地打出的旅游廣告標語:離島,微城,慢生活。
“中國海洋休閑媒體高峰會”中,與會者對嵊泗應當走高端路線、控制人流、發展休閑度假模式,抑或是走大眾路線、最大化聚集人氣、發展普通的海島觀光模式,產生了分歧。
海島開發:無限可能性
“讓排著長隊到三亞的人都到這兒來,我認為沒有必要。我反對太多的人到這兒來,因為這么好的地方已經太少了。”一位參會者愛上嵊泗的寧靜,不掩“獨享”私心。
“剛剛有發言者提到要把嵊泗打造成‘南方的北戴河’,千萬別。北戴河在北方是很低端的一個海灘,夏天沒事干,去那‘煮餃子’。”海洋國際旅行社總監石永剛說,“嵊泗這個島客房不需要多,點睛之筆就行,把廣告投在上海浦東機場的國際抵達口,專門給外國人或經常出國的中國人看,做高端人群?!?/p>
嵊泗400多個島嶼,用何種模式開發?《中國新聞周刊》前副主編劉新宇認為:政府應放手,讓民間探索。
“不要用產業集中化、打大戰役的方式來做休閑,我們的‘產業化’經常像刷油漆,一張畫直接拿刷子蘸上油漆一抹,這張畫就統一了?!薄坝脝我坏膬r值觀去開發,效率可能是最高的,但是要想建設成一個能夠傳世的海島,就要把權力銜望自我收縮、限制,把更多的空間留給民眾?!?/p>
參會者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創意。有人覺得島嶼可引入老人院,打造“海島上的養老院”概念,對于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老人的上海人來說,應當極具誘惑;有人提出融合武俠文化,根據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神龍島、通吃島,打造武俠氛圍;有人說,畫家通常需要一種獨立的生活狀態,在面朝大海之時可畫出非常美的藝術作品,作家也同樣如此,那么能否將島嶼打造成藝術家們的創作靈地?還有人提出,都市煩囂,不少都市人有心靈清修的需要,能否讓海島成為具有“禪修”功能的勝地?
各種創意的爆發,讓筆者聯想到馬爾代夫。
馬爾代夫政府的海島開發模式是:一座海島及周邊海域只允許一個投資開發公司租賃使用;一座海島只建設一個酒店(或度假村);一座海島要突出一種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這樣,既保證每個島嶼形成內在統一的建筑風格,又避免“千島一面”,還形成島嶼之間的商業競爭,措施高明。
假設讓論壇上的與會者每人承包嵊泗的一個島嶼,各自開墾、經營,若干年后,或許嵊泗400余個島嶼將以400多種面貌呈現在游客的面前,百花齊放,驚喜連連。海島開發,或許真的需要依賴民營企業、村民以及公眾,而非由政府主導產業“大一統”。
海洋休閑:要有想象力
海洋休閑產業,一直由海南島遙遙領先,如今,浙江也開始發力,且創意更多。
海洋休閑,內涵豐富。沙灘排球、沙灘足球、沙灘橄欖球、沙灘棒球、滑水、帆板、海上跳傘、摩托車沖浪、卡丁車(沙灘摩托車)、皮劃艇、動力三角翼、滑泥、海上極限運動——各式海洋休閑體育項目,大有挖掘的空間。海上拓展訓練、荒島生存、潛艇水下觀光、海洋科考探險、休閑潛水、海上垂釣、沙雕創作、出海捕魚——各式海洋文化娛樂項目,可將海洋休閑從“物質享受型”上升至“文化體驗型”。
將海洋休閑產業比作金字塔,處于塔尖的是豪華游艇、大型游輪、水上飛機、海上療養院、高端休閑度假村等奢侈項目,處于塔基的則是大眾化的節慶——沙灘音樂節、海灘風箏節、海島攝影節、海釣大賽。
在舟山嵊泗,一個原汁原味的東海漁村被完整保留,成了當地一個著名景點。在地方政府看來似乎十分落后、需要改造的小漁村,對于來自大城市的游客來說,反而極具新鮮感。
在寧波象山,游客登上當地的漁船,跟隨漁民們一塊出海捕魚,從此,當地的漁民再不為魚苗枯竭發愁,因為每條船每年接待兩千多個游客,吃“旅游飯”已經盆滿缽滿。在海洋休閑產業的鏈接下,地方政府的GDP沖動與原生態的沿海村落可以不矛盾。
青島定位:高端休閑地
中國海岸何其多,為何偏愛這一個?實乃主題的吸引力。
做海洋休閑必須做主題。一提北戴河,人們就想起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史海鉤沉,滿載歷史滄桑;說起三亞,人們眼前浮現出椰子樹、比基尼、沙灘、陽光、熱帶風情;說起青島——吃燒烤,喝啤酒,洗海澡。
而今,北戴河與三亞開始被人詬病,低端無序的發展模式,逐漸無法滿足高端旅游人群的休閑需求,寧波、舟山作為濱海旅游業的后起之秀,大有后發優勢,或可在海洋休閑產業的打造上更加出彩,而青島作為傳統的濱海旅游城市,又是否還有轉型的余地?
青島,渾身上下繚繞著貴族氣質,藍天白云,濱海山城,德式建筑,恬淡從容——這種氛圍引來多少名流的購房興趣、多少富人的移居沖動。城市人口結構的特點,或許決定了青島旅游業應走高端路線。
每年遭遇過量游客的涌入,青島市南沿海一線的景觀幾近爆滿,一浴、二浴、棧橋等傳統景點淪為“下餃子”,此后,在黃島、紅島、嶗山、即墨等地沿海帶應布局休閑性更強的高端項目,與市南大眾化風格形成差異化。
“無休閑,不旅游”——是否能成為青島海洋休閑業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