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國互聯網最激動人心的品牌無疑是淘寶。馬云已然成為殿堂級的人物,膜拜者眾。這個平臺的崛起幾乎可以用“現象級”來形容,而其金字招牌也在公關大師馬云的運作下尤為熠熠生輝。
“得民心者得天下”:淘寶從最初的逆襲ebay,到現在搖身變為“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從來走的都是群眾路線。因此,其實可以說淘寶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世說新語”,以一種另類但忠實的方式記載社會變革的印記。
在屬于國人的某個時代,淘寶抓住了先機。
淘寶做大的關鍵是建立了自己獨有的信用評價模式。廣大消費者一般只在“3·15”的時候才能揚眉吐氣一次,大多數時候是求告無門。淘寶再一次以虛擬但真實的方式提供了這種可能性?!靶詢r比”是真實可觸的,基于需求和選擇,而非商家壟斷。淘寶旺旺雖然沒有最終構建起馬云想要的社交網絡,但是在一個還能醞釀“網絡愛情故事”的時代,普通買家體驗到的互動實打實轉化成了淘寶的收益。
國人其實一向對書面約定持鄙視態度,而旺旺提供的“口頭承諾”和互動反而比說明書或商場收據讓消費者更有安全感。但淘寶并沒有止步于此,“支付寶”同時將信用及支付管理制度化,雙管齊下建立了淘寶帝國。
淘寶的“文化”是兜售一種另類誠信。
中國文化的特質之一是“反精英思維”,我們不相信英雄,但屈從權威。這也是民族品牌的建立如此艱難的原因。淘寶則更是赤裸裸剝掉了品牌的畫皮,消費者驚異地發現原來某件商品的成本可以如此之低。在品牌本身難以帶來任何附加值的時候,這種質疑毀掉了建立影響的機會。依賴淘寶的買家一般都會有“淘寶綜合征”,對商場的價格標簽懷有深度的不信任,隨之而來的是對品牌本身的漠視。
與此相對的卻是海外代購的紅火,洋品牌代表的國內品牌缺失的“權威”。但在這里,國民心態的異化已經不僅僅能用崇洋媚外來概括的了:海外奶粉代購背后是“哀莫大于心死”的放棄,奢侈品代購背后是“患均而不患寡”的分化沖動。代購,常常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幾多無奈,幾多失望。
在這個時點,淘寶提供的是可能性,一種逃離的需要。
馬云本身就是一個時代傳奇:有青春的熱血,有草根逆襲的勵志,有大團圓式的夢想成真。互聯網的乘數效應將這個傳奇放大,催生出無數心懷夢想的淘寶店主。在淘寶這個平臺上,大家似乎可以逃離現實中的種種不平事。這里有賣土特產的農民,有自成一格的設計師,有辭職開店的小白領,有賣二手奢侈品的白富美,每個群體都以自己的方式兜售價值。
淘寶的官方宣傳從來就是只要努力,就有收獲。沒有比這句話更能代表時下的國民心聲了。我們以為,我們需要的只是平等。
而最近淘寶的振臂一呼祭出的“余額寶”更是一出生就風華正茂。這個時候的淘寶已經是“挾諸侯以令天子”的話語權掌控者。紛繁的討論下,傳統金融是否會受到沖擊還尚難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時候的淘寶已經不是一個平臺,而是一種聲音。
不過作為一個資深淘客,淘寶的用戶體驗對我來說在下降。也許配套服務的確更快捷更便利,但零售的核心從來都應當是商品。
首先,淘寶的最明顯的價格優勢正在慢慢消失。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傳統渠道去庫存壓力增大,所以打折力度遠超以往。另一方面是淘寶本身從C2C向B2C轉型的取向問題。
其次,搜索功能雖然越來越強大,但是定位到需要的商品卻越來越困難。如果說曾經中國制造業積累的巨量庫存剛好找到了淘寶這個宣泄口的話,那么現在就是大眾審美疲勞的時候。一則大量同質化的商品極易造成厭倦和疲勞,而更多的選擇帶來的可能是選擇恐懼癥而非更多的購買。二則淘寶力推的原創品牌經常是噱頭大于實質。所謂的設計款都大多用力過猛,一件衣服莫名清高,加點褶皺,PS點小時代臺詞不能證明這就是原創設計,或是這種設計就是有意義的。
這時候的淘寶還夠“坦誠”嗎?當馬云所謂的“小而美”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淘寶的下一步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