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又稱交秋,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經過一個夏天炎熱天氣的折磨后,在立秋過后,很多“苦夏”、在夏天里食欲比較差的人,食欲逐漸好轉,青島老百姓大都有在秋季貼秋膘的習慣,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從中醫看來,立秋開始貼秋膘為時過早,并不是最佳時節,因為此時雖然已開始入秋,但仍是三伏天,天氣仍非常炎熱,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等到天氣真正涼下來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而隨著秋季氣溫下降,人體受冷刺激后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大為不利。秋季氣候是陰氣強、陽氣弱,腸胃的免疫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虛而入,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飲食應定量定時,少食冷飲和瓜果,不吃過熱、過硬、過辣、難消化的刺激性食物,還要注意保暖下肢和足部,免得寒從足下生,導致腹部臟器的氣血失調,患上和加重胃疾。
立秋后還有十余天的三伏天,白天雖炎熱,可早晚已經開始感覺涼爽,而此時,人們該注意白天防暑,早晚防寒,早晚防寒尤其重要。因為白天的炎熱會讓人們以為此時仍是炎熱的夏季,而此時冷熱更迭,燥風秋雨頻襲,早晚溫差變大,若衣物加得不及時,涼席過涼,仍過多飲食生冷食物,吹空調、吹風扇,就極易受寒涼,而此時的天氣轉涼就會引發身體各種癥狀的出現。
此時哮喘病、過敏性鼻炎最易復發,有體弱過敏性疾病的人,對溫度變化敏感,適應能力較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所以,有此病史者要注意根據天氣冷暖加減衣物,加強體育鍛煉,有過敏史者更要注意不要接觸過敏原。與夏季“熱傷風”不同,秋季感冒多為“風寒型”。患者會出現頭痛、怕冷、無汗、噴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癥狀,秋季“兩頭冷中間熱”讓很多人對涼風疏于防范,所以在“春捂秋凍”時也要注意適時加衣,以防受寒,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調養:
精神調養:宜安養神氣,寧神定志,忌抑郁惱怒,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氣清肅,順應秋季容平的氣候特征。
起居調養:宜早臥早起,早臥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降水較多,天氣也會轉涼,此時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適當添加衣服,以防感冒。
運動調養:立秋過后可逐漸增大運動量,可選擇慢跑、散步、球類運動等,但仍應避免過度出汗。
飲食調養:立秋節氣因降水較多,濕氣較重,飲食宜增成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可適當少吃姜、蔥、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成味食物,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砂仁等。
不難看出,很多秋季多發病都與天氣變涼有關,所以,人們在傳統“貼秋膘”補足身體營養的同時,更要注意自身陽氣的補足。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于被寒邪侵襲,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而就補足陽氣、抵御寒邪來講,在飲食、運動養生的同時,艾灸的功效已經越來越為老百姓所熟知。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對身體各種癥狀的調理及身體的保健有著相當顯著的效果,得到了古今眾醫家及老百姓的認可,因此使得艾灸幾千年來沿用至今,為百姓所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