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好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究其理論依據,就是“最近發展區理論”。教育者必須尊重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提出的要求既要高于兒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識水平,又要是兒童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兒童的發展,教師通過適宜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幼兒更加自主地發展。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 個體差異 幼兒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03-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好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究其理論依據,就是“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學習存在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可能發展水平。這可能發展水平就是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他還強調,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處于某一年齡階段的最近發展區能在一定條件下轉變為下一個階段的現實發展水平,而下一個階段又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引導幼兒活動時就要充分遵循這種動態發展的規律,引導幼兒更加自主的發展。
下面我就結合幼兒在創作活動中的具體案例,淺談對于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理解和體會。
1 尊重幼兒個體差異,依據幼兒特點水平設置不同難度要求的活動,支持幼兒主動發展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當幼兒的活動呈現在教師面前時,教師才能作出更加準確的判斷,運用適宜的手段,幫助、引導幼兒解決問題,獲得發展。
在組織小班美術活動《大象艾瑪》活動時,我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了活動重難點,一是重點感受大象艾瑪花格子花紋的表現方式;二是感受色彩搭配的美,初步體驗色彩深淺、冷暖的不同。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我們針對幼兒在繪畫技能、用色水平、創作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難度水平的繪畫材料和繪畫方式,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需要。
一是提供小象艾瑪的模型,可以直接創作表現花格子大象艾瑪;二是鼓勵幼兒自主繪畫小象并創作花格子,并運用色彩搭配的方式進行表現。通過多種材料的提供,滿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需求,幼兒創作表現的熱情更加高漲了。
2 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給與提供其發展的可能性
幼兒運用毛筆進行第一次創作活動“小象艾瑪”,我們了解到幼兒的現有創作水平,很多幼兒在創作時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1)花格子分割方法不清晰。小象的耳朵、腿部和鼻子等部位是單獨劃割的,但幼兒的作品中沒有表現出來。
(2)顏色對比不夠鮮明。作品中出現相隔的格子用一個顏色或相近的色系,說明幼兒缺乏色彩對比的意識。
(3)出現混色現象。幼兒運用毛筆進行繪畫時容易混色,填充花格子不夠飽滿。
結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我們認為以上問題都是幼兒可以獲得的新經驗,于是采取了以下解決策略:
(1)提問法:引導幼兒細致觀察“小象艾瑪”結構特點,了解小象各部位不同的分割方法。
(2)對比法:幼兒作品與圖書中花格子小象進行對比,感受相鄰色對比的變化。
(3)示范法:針對創作作品出現彩色混色及填充不飽滿的問題,教師現場示范運用毛筆繪畫、填充色彩的方法。
(4)操作法:幼兒在不斷嘗試創作花格子大象過程中感受色彩深淺、明暗的不同,獲得有益經驗。
(5)想象創作:幼兒還嘗試運用不同的分割方式創作表現花格子大象,如條紋格、斜線格、波浪格等。
通過再次欣賞與指導,幼兒在創作小象時身體結構更加清晰,運用色彩更加鮮明,對比更加明顯,涂色更加飽滿,色彩表現了更強了。
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是無限的,《小象艾瑪》圖書中最后一頁是小象過化裝節的情節,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我們及時滿足幼兒創作的興趣和需要,引導幼兒對“化妝節”的畫面進行了重點欣賞,生成了“小象艾瑪過化妝節”的新活動,幼兒運用油水分離、拼貼添畫等多種方式創造性的表現小象艾瑪的漂亮服裝,大大拓展了教學的可能性和幼兒的發展空間。(見圖1~2)
3 教師要善于觀察,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支持幼兒主動學習
在大班主題《紅紅火火過大年》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表現著自己對龍的認識和體驗。樂樂小朋友選擇運用福祿貝爾玩具拼擺龍。(見圖3)
這是他最初的作品,從孩子茫然的眼神和不專注的行為中,教師發現了他面臨的問題,開始了與他的一段互動。“樂樂怎么不拼了?”我走到他身邊問:“我覺得自己拼得不像。”樂樂為難的說:“哪里不像?”“身體不像,龍的身體是彎彎曲曲的,可是我拼出來的不像。”樂樂認真地指著圖片說。
從樂樂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活動的目的性很強,而且能夠有意識地選擇材料進行拼擺表現,但是在材料的適宜性及拼擺的水平方面有待于提高。這也正是小家伙的最近發展區,此時需要教師有目的地通過適宜的方式引導其通過自主的努力獲得發展。
于是我便繼續與他的交流:“讓我們一起來找找看,用什么樣的材料表現龍的身體更合適吧。”在老師的提意下,樂樂開始新的嘗試。在擺弄七巧板玩具的時候,樂樂一下子找到了靈感,“有了我可以用正方形的積木來變現龍的身體,我再拼擺長城的時候,用過這個材料。”方法找到了,樂樂很快便開始了新的“工作”,不久龍彎彎曲曲的身體便表現出來了,接下來他又開始了龍角、背上的麟等部分的表現。(見圖4~5)
從孩子的表現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在幼兒最近發展區基礎上的引導與幫助,是能夠很好的促進幼兒發展的。而這種引導不是明顯、生硬的,而是潛移默化地、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指導。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教師應充分、有效地利用個體經驗來推動、提升集體經驗的獲得,運用榜樣的無窮力量來帶動整體幼兒的發展。為此,活動結束后的評價活動中,我展示了樂樂的幾個作品照片,請樂樂來為大家介紹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小朋友們,如果請你來拼擺龍,你想用什么樣的材料來表現龍的身體”?“在學習樂樂作品的同時,你們還可以在哪些方面來完善龍的樣子,把它拼得更像,更細致?”老師的提問引發了幼兒新的思考和活動。在之后的游戲中孩子們想出了許多新方法來表現龍,作品也更加多元和豐富了。
教師能夠準確捕捉幼兒的發展需求,把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創設有趣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引導幼兒為達到共同目標,通過問題討論、經驗共享等途徑,在合作解決問題中獲得發展。(見圖6~9)
總而言之,教育者必須尊重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提出的要求既要高于兒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識水平,又要是兒童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兒童的發展,教師通過適宜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幼兒更加自主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