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科是21世紀的前沿科學,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舉重輕足的地位。文中作者提出觀察、質疑、想象三個步驟對培養鄉村學生創造性思維有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善于觀察 濃厚興趣 勇于質疑 標新立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17-01
從事鄉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鄉村的中學生具有見識少、基礎較差、知識面不廣、所學知識多為書本知識、反應能力較低等特點。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鄉村中學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接觸面較窄,從課外獲得知識的渠道幾乎沒有,在學校教學方面,教師們的教具也只有一本教科書,一盒粉筆,一塊黑板。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對人才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單一性、適應性向創新性、專業性、全能性過度。在這種需求下,怎樣才能培養出這種能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迎接國際激烈競爭的跨世紀人才的鄉村學生呢?這就把我們的鄉村教育事業推向非常嚴峻的局面。
鄉村學校無論是在教材、教具、學生學習條件、教學活動等,都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但培養人才的要求卻是一致的(即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這就出現了一種“巧婦難做無米之炊”的現象,如何在較低的起跑線上追趕上他們?在這里我就從生物學科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因為生物學科是21世紀的前沿科學,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舉重輕足的地位。
在眾多的學習科目中,生物學內容比較分散、細膩、抽象,所以學生往往難以提高學習興趣,而教師也往往是依大綱靠書本來進行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地學,唯分數和答案為重,這樣的舊教學方法已完全不能適應當代的需求,所以必需要改革,而改革的要點就是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什么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就是具有創見思維的理論和知識。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學家)也曾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所以注重思維訓練便可形成創新意識和具有創見意識,我認為這是鄉村學生教育的關鍵點,具體步驟有以下三點。
1 善于觀察+濃厚興趣
觀察是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如人們對于熟了的蘋果會掉在地上這一現象習以為常熟視無睹,而牛頓觀察后卻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德國一位著名科學家也曾說過:“獨創性——并不是首次觀察某種事物,而是把舊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視而不見的事物當作新事物觀察,這才證明是有其真正獨創頭腦。”有了興趣產生了好奇心,又善于觀察的話,其學習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上實驗課時,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如我在上環節動物這一課時,我專門設計了“玩蚯蚓專題”實驗課,讓學生們先在草坪上玩蚯蚓,讓他們接觸蚯蚓。剛開始時,很多學生對此不屑一顧,因為蚯蚓對于鄉村學生來說是最尋常不過的了。我耐心等待著,過了十多分鐘,就有一位學生提出問題來,“老師,哪一端才是它的頭?”其他同學聽見都愣了一下,緊接著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問題也多了起來,“老師,它吃什么的、“老師,為什么它的身體已經斷成兩截還能活?”同學們議論紛紛地提出問題,這樣一來,就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性了。對問題有了興趣性也就爭取到了主動性和積極性,何愁這些學生不去訓練他們的思維,而對學習不夠努力呢?
2 勇于質疑+標新立異
標新立異就是強調別致新穎,推陳出新。要想學生具有標新立異的思維,就必須破除學生“常規思維”的心理障礙,避免受先前“定勢”的影響。所以,一定要教導學生要勇于質疑,對老師說的和書本上講的東西,不應認為一切都是絕對正確的。但這一點對于鄉村學生們來說是難以做到的事,因為他們普遍生性比較靦腆,所以我平時上課特別注意鼓勵學生們提出個人的見解,鼓勵他們不怕說錯,并經常對他們說:“不要怕錯,錯了可以改嘛!浪子都可以回頭,何況我們這是在學習。”若不然的話,要他們天天聽、天天練、機械地服從,盲目地模仿,他們怎能有創新的思維呢。如我在上?光合作用?這一課時,就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來“老師,如果人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話就好了,這樣大人們就可以不用這么辛苦的耕作了”這話剛說出口即刻引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我不但沒有批評這位同學的荒謬想法,還大聲贊揚他能標新立異和勇于質疑,并鼓勵其他同學以此為榜樣,漸漸的其他學生就會大膽的提出問題來了。有時還可以營造對立觀點讓學生們討論,以達到大膽質疑的效果。如我在上運動這一課時,就設立了“運動與骨,骨與運動”的觀點讓學生們討論,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整節課在學生們自由討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掌握了課本里的知識,完成了整節課的教學要求。
3 富于想象+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對某一問題的解答,要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單一正確的答案。它的主要特點是新穎性、流暢性、變通性。新穎性就是獨創性,即與眾不同。流暢性是指在思維時,能夠進行急驟的聯想反映出思維的敏捷性。變通性即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并提出不同的見解。這種思維在數學課上常有用到,在生物學科里卻是新的嘗試。為了訓練學生們具有這種思維,在上實驗課時,我要求學生們必須拿不同的實驗品來做實驗,并且要求學生們在做實驗時一定要注意進行比較和總結。如我在上?質壁分離復原實驗課?時,就有學生拿著洋蔥、大紅花、菜花、菜葉等多種實驗品來上課,我讓學生們對這些實驗品進行多次比較和總結,最終發覺大紅花做實驗效果最好。
僅有發散思維是不夠的,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想象與創造是分不開的,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就沒有超強的創造力。所以我在組織課堂內容的同時,經常教導鄉村學生們要勇于大膽想象、設想和猜想,甚至假想都可以,但是不能胡思亂想。教育他們想象要有科學性、邏輯性、知識性。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的科學家們不都是靠他們非凡的想象力才能發明東西的嗎?由此可見,教導學生們多思多想就有助于他們形成創新意識和具有創見意識,而培養這些具有創新意識和具有創見意識的人才,才是我們今天要培養的祖國人才。江澤民也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
總的來說,鄉村教育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教師能用的教具極少,這就需要鄉村教師們在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時,把握好學生的“情緒區”,因地制宜的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性,相信經過我們鄉村教育者們不懈的努力,一定會為祖國培養出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晉.試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J].中國校外教育,2009(S4):245,254.
[2]司少平,李建強.談農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