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進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主渠道的課堂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要在教和學的關系上來個大的轉變。這個轉變要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創新教育 課程改革 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18-01
1 實現教與學關系的轉變
教學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即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所謂教學觀就是人們對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者關系的看法。教學觀是由人才觀、質量觀所決定的,由于人才觀、質量觀的不同,教學觀也不一樣。
傳統的教學觀,集中的體現為為教而教,為教知識而教。即教師把知識帶給學生,灌給學生,學生被動的學習。固守著“教師——知識——學生”的教學路線。在傳統的教學觀的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包辦課堂,在方法上是“滿堂灌”,在氛圍上是“一言堂”。現代教學觀集中地體現為為學而教,為最終的不需要教而教,為育人而教。即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奔向素質的全面發展。學生則是主動的學生。教學是執行著“教師——學生——素質”的教學路線。用現代教學觀指導教學,教學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素質狀況和學生應具備的素質要求。在制定教學目的時,考慮教育、教養和全面素質培養三方面的目的;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是熱愛學生,樹立為學生學好而教的思想,始終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當成課堂的主人,要啟發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搞“一言堂”。
可見,教師的教學觀,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行為,透過教師的教學行為,可以明顯的判斷教師教育思想的歸屬。因此,要解決好主導與主體,教法與學法等教學關系問題,教師必須改變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
2 做到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充分的“導”,把學生的興趣、主動性、積極性“導”出來,讓學生自覺、主動、生動的發展。
教師的“導”主要表現在備課時,真正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演示、備練習,把學生該掌握的東西搞“懂”、搞“通”、融“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課堂能運用自如。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考慮該怎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該怎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所以還要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教師的“導”表現在課堂上真正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教師以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起點組織教學;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做到師生共同活動,而不是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教師的講,要講在關健處;不僅講“是什么”,更要講清“為什么”和“怎樣想”;課堂要講練結合,學生有練習時間,切忌“滿堂灌”;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內容進行學法教育,學生在自學能力上有提高;努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將“傳道、授業、解惑”有機地統一在教學過程中,使教育、教養和全面素質提高的目的落在實處。
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的結合起來,才算符合了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
3 要做到教法與學法并重
教法:就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方法。這是教師研究較多的問題。常用的基本的教學方法有:講授、談話、演示、讀書指導、參觀、實驗、實習作業、練習等等,在這些基本方法的組合演變下,提出很多課堂模式,如啟發式教學法,六課型教學法,講練結合法,引導發現法,程序教學法,單元教學法、樂學教學法、自學輔導法、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等等,到底用什么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要根據教學的目的、任務、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來選定。
學法:指的是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動形式和基本思維方式。
學生學習的基本活動形式有:計劃,預習,聽課,復習,作業,階段復習,考試,總結。即所謂的程序規范。
學生學習基本思維方式有: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方法。
教法與學法并重,教師的確要研究教學方法,特別在“導學”上進行各種試驗。“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是正確的,它告訴我們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但又不強求同樣的教材一定用同一種方法。但是好的教學方法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教學目標,得到好的教學效果。
對學生來講,更需要的是得到學法指導,陶行知先生講“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師不僅教學生“學會”,還要敎學生“會學”,進行學法指導,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途徑引導學生選擇、運用和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時可講學習過程的心理,講學習規津,學習的實質等有關知識,具體還是圍繞學習的基本活動和基本思維進行。告訴學生如何求知。即告訴學生如何訂學習計劃,如何預習,如何聽課,如何復習,如何做作業,如何階段復習和小結,如何應考,如何總結,如何作實驗,如何實習操作,如何自學課外讀物等等。告訴學生怎樣啟迪自己的智慧的方法。講如何建立觀察的興趣,如何確定觀察的目的和順序,如何分析各方面的特點,找到事物的聯系,如何總結觀察的結論等等。講怎樣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并結合具體內容講正向思維方法、逆向思維方法,講集中思維方法和發散性思維方法。
4 在課堂評價上要提出新要求
要做到教和學的關系上由側重主導與教法,向既重視主導與教法又重視主體與學法二者并重的方面轉變,對課堂教學評價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要求。評價教師是否重視“主體”和“學法”,對課堂要六看:
一堂課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探討并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就看課堂是否是師生共同活動。敦師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學生活動積極活躍,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杜絕了“滿堂灌”和“一言堂”。
評定課堂教學目的,看是否有教育、教養和全面素質培養三方面目的。
在教學內容上,看是否以班級大多數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為起點。
在學法指導上,就看每堂課是否按學習程序規范的要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布置下節課的預習題,督促學生自學。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指導本學科的學習方法。
在評價教法上,看是否是講關鍵,講思維的方法,用啟發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能全神貫注,積極思維。
在時間安排上看每堂課是否有1/4左右的時間為課堂練習時間,練習時學生主動、獨立,按時完成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