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很有限,如何達到有效、高效,在文化傳承的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語言知識和能力上的提升,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指導朗讀、體會情感,欣賞意境、創設情景是古詩教學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66-01
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讓學生學習古詩文,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很有限,如何達到有效、高效,在文化傳承的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語言知識和能力上的提升,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多年來,在教學工作中我深深的體會到對古詩文的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背的層次上,應經常地逐步地指導學生理解、欣賞,讓學生感知,品味中國古詩文之美,豐富其文化素養,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策略一: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例如,誦讀《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中的兒童,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錄像,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同學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簡而言之,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中的主要方法,指導朗讀時必須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詩背熟),要循序漸進。既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策略二:欣賞意境、創設情景。
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多媒體課件,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很快進入詩境。
(1)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在教學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引導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對詩中所寫事物的興趣,再導讀回憶討句,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詩境。
(2)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賞析詩的語言會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先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讓學生從“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問題中理解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意境中理解到“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去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3)以圖配詩,感受情境。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知詩的表現手法,可采用古詩配畫法進行教學。《草》的每一句就是一個畫面,可分組讓學生給詩句配畫,然后把幾幅畫面相連,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運用古詩配畫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像,加強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帶學生到廬山旅游、觀賞廬山瀑布,讓學生親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像、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并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運用情境教學法,再現課文情境,較快把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使其既可感受課文本身的藝術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課文所表現的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這樣做既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又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總而言之,小學古詩文的教學要較好地把握朗讀、理解、品味、賞析、拓展延伸,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小學生對古詩文充滿好感,古詩文的教學才會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2011.
[2]崔增亮,主編.小學古詩教學研究[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