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離不開“問”,不僅老師結合基本知識點創設情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學生也可在掌握基礎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向老師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通過思考、觀察、討論、實踐的過程,主動獲取新知。
關鍵詞:問答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81-01
在素質教育轟轟轟烈烈、課堂改革喊得震天響的今天,“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蘇格拉底“問答法”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睬,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主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前任院長和現任名譽院長邁克爾·斯賓塞曾經說過:“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蘇式“問答法”以啟發為目的,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即使學生回答的不正確,也不立即給予糾正,而是通過再提問,再啟發,再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答案。初中數學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為主,所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通常要求學生多聽、多記,忽略了培養學生運用與創新的能力。蘇式“問答法”作為有效完成教學目的、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挖掘學生潛能的有效方法,已被廣泛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
1 “問”的藝術
蘇式“問答式”中的“問”是一門藝術,何時問何問題,講究審時度勢,循序漸進。例如,在導入新課程二元一次方程時,以學生之前學過的知識點一元一次方程為鋪墊,給大家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問題一:2008年火箭隊取得了連勝20場的好成績,在火箭對公牛的第12場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罰球得了2分,無3分球,問本場比賽姚明投中了幾個兩分球?該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點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問題二:在火箭對勇士的比賽中,姚明得了36分,無3分球,問姚明在本場比賽中投中了幾個兩分球,罰進了幾個球?大家開始議論紛紛,從他們臉上我看到了困惑和不解,認為問題二已經無法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這時,我告訴大家,可以嘗試著列出二元一次方程。這堂課大家聽的非常認真,當講完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內容時,反映快的學生已經提出設姚明投進了x個兩分球,罰進了y個球,大家一起列出了方程式,并自己歸納總結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問題迎刃而解,收得了很好的課堂效果。通過提問的方式,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情景、發現矛盾,設置懸念,引發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到思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探求新知的夙愿。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角色已由原來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獲取新知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索、啟發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因此,恰當的提問不僅不會使學生拘泥于唯書為是、只習慣于適應和繼承的環境里,而且通過師生之間暢所欲言的討論,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放飛他們的思想精靈。
2 拓展思路,對話教學
一位老師在講分數應用時出了這樣一道題:已知一套桌椅的價格為200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桌子價格的2/3,問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80元。這時,有學生提出桌子也可配兩張三張或四張椅子,一張椅子的價格就不會是80元了,也有可能是40元、20元……通過這一典型案例,我們意識到如果學生的所思所想僅僅局限于老師劃定的圈子,那么問答式教學也就會流于形式,學生只有回答的權力,即使最終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也只能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毫無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意識,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及創新精神。老師也可以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掌握他們的需要和暴露出的學習問題,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方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對話式教學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了新要求,問題不僅來源于課本基礎知識,更要面向生活精心設計一些能激發全班絕大多數學生參與的問題,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問”的使用量上,也要把握好“度”,如果將“滿堂灌”轉變成“滿堂問”,將需要老師的地方也以提問的形式輕描淡寫,一略而過的話,那是對學生的極不負責。所以在精心設計的提問討論之后配以老師精煉的講解與總結,才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創新能力的常勝法寶。
3 問答教學,培養觀察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需要。例如,在幾何的教學中,已知路邊種有四棵樹,分別為甲、乙、丙、丁,問能畫出幾條線段?老師提出以甲為端點,有同學就主動說出還可以分別用乙、丙、丁為端點的情況。通過練習,大家發現有些觀察順序是不正確的,課堂氣氛很是活躍。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問答的方式,使學生的思路不再拘泥于僅從老師提出的以甲為起點的情況,主動發現乙、丙、丁三點也可作為起點,分析比較各點線段數是否相同。通過分析,大家發現一些不合理的觀察結果,從中明白有序觀察是得到正確結果的前提。這種發現—實踐—總結的學習方式,不僅培養成了學生正確的觀察習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引導學生發現所觀察對象的內在規律,并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在與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糾正學生在觀察中出現的錯誤,彌補遺漏,引導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問答式教學實際上是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勤思考,善觀察,主動探究,敢于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符合初中生追求新鮮,好奇心較強的心理特點,更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積極性。與此同時,在對話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就好比是老師教學過程中的一面鏡子,與學生信息平等交流有利于老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進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賈榮固.把問答式教學改造、提升為對話式教學[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0,16(3):20-23.
[2]王子興.中學數學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李建華.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J].吉林教育(綜合),20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