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嶄新教學方式。一方面,新課程改革促使人們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理性的審視和深層的反思,并由此引起人們對新的教學方式進行關注;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諸如教學效率低下、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厭學等不和諧音符,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由于教學中“理解”的缺失所致。那么要改變此現狀,我們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理解教學方法,如何運用呢?見以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理解教學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86-01
1 理解的普遍缺失呼喚著理解教學的誕生
教師、學生、教材文本構成了教學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因而理解教學中自然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理解:人的理解及文本理解。人的理解存在于師生內部,它包括師生的“自我理解”及師生間的“人際理解”,并由此擴展到師生對同伴、家長的理解;文本理解就是師生在教學中對教材的理解,通過解讀文本而理解人性,從而不斷完善自我,合理規劃人生。為什么要倡導理解教學呢?因為教學需要理解,沒有理解,教學將失去生機與活力,退化為師生完成任務的一種苦役。教學是為了人的發展,使人的潛能盡可能地得到開發,最終達成人的自我實現的活動。然而,在實踐中,教學往往以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為主。教學的唯智育傾向,忽視了教學中師生的共享、共創、溝通和理解,師生生命意義的實現與超越更是無從談起。現代教學在發展過程中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日漸遠離,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社會面前,教學的目的被日漸異化和扭曲,教學中理解的缺失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教學中理解的缺失直接后果是導致教學中誤解的產生。教學自身的復雜性決定了這種誤解是多方面的,滲透于教學中的各個角落。比如師生之間的誤解,學生對教學文本的誤解,教師的自我誤解和學生的自我誤解等等。教學中的誤解有多種表現形式,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存在于師生間的誤解
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誤解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誤解,也包括學生對教師的誤解。很多時候,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教師對學生的誤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師不恰當的教育觀,尤其是錯誤的學生觀而導致的誤解。其次是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不能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而導致的誤解。再次,教師對學生的誤解也與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情感因素的作用有關。學生對教師的誤解主要有: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在師道尊嚴的文化傳統影響下,教師的形象被絕對化,教師的角色決定了他們與學生天然屬于不同社會群體。在學生眼中教師往往是高高在上的權威的代言人,因而學生對教師懷有一種敬畏之情,也使得大多數學生不愿也不敢走進教師的心。第二,中小學生都是處于發展中的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他們對于教師的認識和評價往往還停留在感性經驗的水平,對教師的認識和理解也往往是從自身立場出發,他們移情和換位思考的能力還較為缺乏,因此,導致了學生對教師的誤解。第三,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存在,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脾氣秉性、情感以及生活經歷。教師用統一的模式和方法對待所有學生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也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誤解。
2 理解自我,自身反思進行內在體驗
理解自我揭示出理解教學的內在本質。教師的理解自我,是教師對自我的反思性詰問,是教師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內化并沉淀了的經驗和思想的不斷追問。理解自我是教師內在的本能需求。教師反思的內容不外乎教學方法、教學定位、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等這些方面。教師理解自我的常見形式有課前、課中、課后自我反思。課前自我反思指向未來教學,課中自我反思指向教學過程,而課后自我反思往往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評判與回味,比如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意想不到的問題的反思,通過反思,查漏補缺,使未來課堂教學更加完善,教師教學素養不斷提升。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位數學教師為讓二年級學生認識概率的初步概念“可能”和“一定”,特設計了一次“有獎摸球”的游戲活動。盡管預期教學目的基本實現,但卻有一點疏漏,事后教師積極反思自己,終于找到合理的解決途徑,達到了更完美的教學效果。筆者在上課時,讓學生從裝有三個黃球和三個白球的盒子中摸出一球,讓學生感受“可能”—— 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白球。然后再分別讓學生從裝有六個黃球(沒有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球,讓他們感受“一定”—— 一定是黃球。游戲開始前我規定:如果學生摸出的是白球將會得到一個很有趣的小獎品。第一次,我指名一位男生上講臺前摸球。筆者問:“他摸到的是什么球?”學生1說:“黃球”,學生2說:“是白球”,學生3說:“可能是黃球”(用了可能一詞)結果是黃球。第二次是一個女生摸球,結果是黃球。第三次,又是一個女生摸球,結果還是黃球。第四次是一個男生摸球,結果又是黃球。后來筆者打開了盒子,里面裝的全是黃球。同學們頓時嘩然,有個男生悄然說:“上當了。”筆者說:“上當了?是!這是老師跟你們開了個玩笑,這個盒子里裝的都是黃球,可能摸出白球嗎?”眾生回答:“不可能”,筆者說:“從這個盒子里摸出一個球……”學生1說:“百分百是黃球”,學生2說:“一定是黃球”(用了“一定”一詞),筆者板書“一定”。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課堂教學比較成功,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的。但學生的回答卻引起教師的反思。為什么學生會認為“上當了”,教師“坑人”呢?教師“坑人”會對這些低年級的學生產生什么樣的負面影響?如何避免?因為在每位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可親可敬的,這種形象怎能和“騙子”聯系到一起呢?通過反思,筆者決定在另一班上同一堂課時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做這個游戲時,教師換上了商店老板的外套,而在學生說是“坑人”時,教師脫掉外套,并且說:“同學們,老師來了,你們有什么話想說?”如此,一件外套將老師的形象維護起來,還這次游戲本來面目。
該數學教學案例說明,教師理解自我運用“反思—— 實踐—— 感悟”的反思模式,對教學問題進行課后反思,在反思中回味教學,內省自己,使教學更加完善,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
總之,理解教學中,成功的理解始于教師自我的理解,教師對自我的理解,就是通過自我的存在意義的闡述和把握,來實現自我理解。教師理解自我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對自我的反思性詰問,是教師對已發生的事件、內化并沉淀了的經驗和思想的不斷追問,在教學中,這種反思包括教師在課前和課中及課后的自我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常以自己的動作和言語來激勵學生,激發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情感,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探究數學知識的活動當中。
參考文獻
[1]馬玉亭.淺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探索[J].神州,2012(2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