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比例明顯上升,并且呈低齡化趨勢!而導致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屬于問題嚴重到無法面對世人,不得不終結生命的地步。這些悲劇之所以發生,除了家庭的溺愛和自殺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外,還與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很大關系。血的教訓我們,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珍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
關鍵詞:滲透生命教育 辯證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92-02
1 生命教育的內涵
開展生命教育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教育學生珍愛生命,引導他們尊重生命,敬畏死亡,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首先,要教育學生呵護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既是偉大和崇高的,又是渺小與脆弱的,它是世界上最復雜最玄妙的現象,生命本身就是個奇跡。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將有關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死亡等知識,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認識生命,知道其組成、懂得其特點、掌握其規律、理解其價值、揭示其真諦,在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礎上,愛惜生命、呵護生命,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其次,要鼓勵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中一種特殊的、復雜的、高級的神奇之物。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母親都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每個人的誕生和成長都意味著家庭及學校付出了沉重的精力、體力和財力,承擔了推卸不掉的責任與義務。這種付出都沉浸著無私的愛,正因為有了愛世界才存在。世界上最可貴,最有價值的就是生命,一個人不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乃至世界萬物的生命。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包括善待自己、善待別人、誠實守信、寬容大度。
再次,要教會學生正視死亡現象,提倡敬畏死亡。
開展生命教育就是讓孩子們明白生死是一種自然規律。一個人首先應該搞清楚死是怎么回事,才會懂得生命的意義;只有當人對死亡形成正確認識的時候,才能夠更加珍惜生命,真正懂得生命的價值,以積極的態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2 結合辯證法教學內涵,巧妙滲透
唯物辯證法對于生命教育具有指導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尋找教學內容和生命教育內涵的最佳結合點,做到適時、恰當的滲透,這樣可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1 在聯系觀點的教學中滲透責任意識教學,讓學生明白熱愛自己的生命也是尊重他人關懷他人生命,對他人負責的體現
用聯系的觀點看人生,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都和周圍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客觀聯系,這不是輕易就能割舍的;而且每個個體都與周圍人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生命的意義就體現在與他們和社會的關系之中,生命的價值追求也就在與父母、老師和同學的相互聯系、相互關愛中得到真正的提升,同時對自己生命的熱愛也是對親人們負責的體現。
2.2 在發展觀點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對前途的信心,鼓勵愛惜生命
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生命的某一個階段、某一時間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喪失了尊嚴,使自己受到傷害,但是生命本身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內部有一種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張力,只要對人生充滿信心,失去的也可以用生命智慧挽回。然而每個人都會有迷茫的時刻,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
2.3 借助于對立統一規律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
(1)在矛盾概念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生與死的關系,從而使他們珍愛生命、敬畏死亡。對立統一規律指出:一切事物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便是矛盾。生與死是一對人生矛盾,二者是辯證統一關系。首先,生與死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表現為,生是個人活動的前提,有生命的存在,才能有所作為,才可以思維、勞動、工作和學習;死是生命的終結,是不可逆轉的,一旦失去生命,一切活動都將停止。其次,生與死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從自然意義上講,生命有機體的發展過程就是新陳代謝,生命過程本身就是生與死的有機統一。從社會意義上講,人只有積極地創造性地生,才能無愧于短暫的生命,安然的死。再次,生與死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相互轉化的,這一點主要是從社會意義上講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無數先烈,為了革命,為了人民的幸福,獻出自己的寶貴的生命,他們雖死猶生,雖死猶榮。
(2)通過矛盾普遍性問題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痛苦和磨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戰勝苦難中才會有樂趣,才會有生機,從而能夠更加欣賞生命、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并貫穿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它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人生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痛苦與困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學會運用積極的方法去面對痛苦與失落,以頑強的毅力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
(3)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教學中告訴學生:悅納自己,建立自尊與自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事物其矛盾又各不相同,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社會生活之所以豐富多彩,人和人之間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于他們之間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都是至高至尊的,誰也無法代替誰。因此,要教育學生明白自己的獨特性,認真地做好自己,將潛質發揮出來,做最好的自己。
(4)通過事物發展原因的分析,讓學生學會正確看待成長過程中順境和逆境的作用。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人個的成長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但首先依靠的是主觀努力。在人生道路上,順利的境遇一方面可以使人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貪圖安逸,不思進取。逆境,一方面使人陷入痛苦和不幸之中,難以自拔,甚至危及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可以激發人的創造力,磨練人的意志和忍耐力,使人增長才干。至于他們如何發揮作用,完全取決于主體的努力。因此,人身處順境時,要勇敢地面對,敢于拼搏,變不利為有利,從而成為生活的真正強者,做命運的主人。
2.4 質量互變規律中的適度原則在生活中具有廣泛意義
有關研究表明,很多輕視生命的現象與自我心理的困惑有關。在適度原則的講解中,可以教會學生一些正確對待“自我”的智慧:
(1)學會在立志和自我能力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一個人不能沒有志向,沒有志向會使人失去方向,但也不能把志向定得太高,如果志向過高或者超出自己的能力,志向就會夭折。俗話說,“跳一跳,摘到桃”,立志和自我能力之間適度的張力可以積極引導自己度過一生。
(2)學會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只有“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生命是短暫的,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分散自己的精力于各方面,那就可能蹉跎一生。實踐證明,什么都想抓住的人,不但最終什么都抓不住,而且還很容易陷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狀態。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間保持一種平衡,可以使我們學會將有限的精力用到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領域里去。
(3)學會在道家“出世精神”和儒家“入世精神”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首先,人生在世不能虛度,所以要有點“入世精神”,從自己的能力出發,為社會做一點又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我們要有一點“出世精神”,不要把自己做的事情看得太重要。如果把自己做的事情看得太重要,就會顯得太緊張了,于是也就容易陷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狀態。學會運用適度原則調適人生,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走出精神和心理上的困境。
2.5 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通過該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生道路上艱難曲折是難免的,“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在順利時,應當居安思危,碰到挫折才能處變不驚;在挫折面前,要堅信光明的前途,不悲觀,不動搖,即使身處困境,也要對前途充滿信心,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和挫折,成為命運的強者。
3 滲透生命教育關鍵在教師
辯證法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空間是很大的,關鍵在于教師。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觀念,明白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未來公民的需要,因此,教師不能錯誤地認為進行生命教育與自己無關,而應該把它當作教師的職責來做。其次,教師要明白在辯證法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原理的分析、練習題的講解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滲透。再次,教師要不斷充實與生命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和生死觀,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在生命教育中,教師應以熱愛、尊重和關懷之心走近學生,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和體會,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使學生充分感受生命的活力與喜悅,讓學生有尊嚴、有責任、有愛心、有創意地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從而樹立起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文雪.生命教育論[J].山東教育科研,2002(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