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在這樣一個社會形態中,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由現代信息科技構筑的數字空間。確切地講,數字空間應該是思維與信息交融的虛擬世界,它以因特網為平臺,通過計算機實現世界范圍內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感情交流和文化交流。所以從長遠講,現代信息技術課教學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我國與世界科技、經濟及文化、教育的交流。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門課,是我們計算機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努力去探究的。下面我將以教學學生如何學會制作“電子信息檔案袋”一課為例,作一具體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 制作 使用 “電子信息檔案袋”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03-01
1 何謂“信息”
在古人的詩歌文章里,信息的意思多指消息。因為信息能夠帶來問候和平安的消息,所以,在通信并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對信息充滿了企盼。現在,信息一詞有著比古代遠為豐富的含義。信息是指通信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消息和信號的具體內容和意義,通常須通過處理和分析來提取。信息的量值與其隨機性有關,如在接收端無法估計消息或信號中所蘊含的內容或意義,即預估的可能性越小,信息量越大。信息的定義就是: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屬性及動態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和信號中所包含的內容。
2 信息的特征與作用
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具有許多特征。具體歸納如下五點:(1)普遍性。只要有物質存在,有事物運動,就會有它們的運動狀態和方式,就會有信息存在,因此,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領域。(2)傳遞性。信息是可通過物質傳遞的,具有傳遞性。(3)不完全性。有時人們在做出一項決定之前總會參照已得的信息做出判斷,這時的已得的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很可能是片面的,所以信息具有不完全性。(4)時效性。有時人們得到的信息已經是過去的信息,不是即時發生的,所以信息具有時效性。(5)依附性。信息通常是借助某種載體表現出來的,這是信息的依附性。
3 作為信息時代的公民,信息素養是我們必備的素養
提高公民信息素養要從小學生抓起,也就是要以小學信息技術課為基礎,培養小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把所學知識進行熟練地實際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的信息素養的目的。通過提高信息素養可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信息素養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同時也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和其它學科的學習都會起到一個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扎實地學好小學信息技術課尤為重要,信息素養的提高是學好信息技術課的前提和必備條件。下面將講述如何制作電子學習檔案袋。
(1)電子學習檔案袋的作用和意義。電子學習檔案袋是用來對學習過程進行有目的的收集,記錄的具體內容包括選擇的學習主題、研究計劃、課題探究的活動過程、學習活動結果、自我評價以及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評價等。它既能反映我們的整個學習過程、各個學習階段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效果,又便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對學習狀況管理的效率。
(2)如何使用電子學習檔案袋。首先,登錄到校園網信息技術教育平臺“電子學習檔案袋”,輸入用戶名及相應的口令后單擊[登錄],即進入個人電子學習檔案袋管理系統的主界面。如果還沒有獲得用戶名及相應的口令,則單擊[注冊],進入注冊頁面,仔細閱讀相關條款并填寫相應的個人資料,申請成功后,即可獲得用戶名和口令。現在我們就可以用電子學習檔案袋了。單擊[發表文章],進入發表文章頁面,填寫標題,選擇“系統分類”和“發布方式”,并輸入正文,單擊[保存],文章就被保存到服務器中了。注意“發布方式”有“定稿”和“草稿”兩個選項,選“定稿”時文章會公開發表,選“草稿”時文章只被保存,而不發表。進入“班級電子學習檔案袋”后單擊某用戶名字,或是直接單擊“個人電子學習檔案袋”,均能出現該用戶已發表文章的標題列表,單擊文章標題就可以看到文章的具體內容了。在制作個人電子學習檔案袋時,要發表的正文輸入區中僅允許純文本方式記錄內容,使用Word、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出的電子作品不能直接存放在檔案袋的正文輸入區里,必須通過附件的形式將這類電子產品保存到檔案袋的附件區,并和正文一起上傳到教育平臺的服務器中。在添加文章附件中的正文輸入區下面標有“附件”字樣的兩項內容,其中第一項設定附件的數量,第二項設定附件的位置。依照前面講的發表文章的步驟完成文章正文的輸入,且將這兩項設定完成后,單擊[保存]按鈕,即可將正文和附件一并保存好。回到“個人電子學習檔案袋”中觀看文章,會看到在正文內容的下面出現了附件的鏈接,單擊鏈接即可下載或觀看附件內容。
以上是“電子信息檔案袋”的制作及如何使用,由于學生以前可能沒有專門接觸到此類專業知識,所以學起來可能感覺比較抽象困難,不易理解,教師在教授此課前,要先查閱大量關于電子學習檔案的資料,在正式進入主題前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借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和引發學生對本課學習探索的興趣,比如,通過查閱資料給同學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眾所周知,《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是他的繪畫杰作。他在天文學、數學、建筑工程學、解剖學和植物學等許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他還是杰出的詩人、雕塑家、音樂家和設計師。除了獨特的創造性思維之外,支持達·芬奇取得豐碩成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記下隨時的感想(有時甚至是奇思異想),畫下瞬間的印象。他把散步或旅游時觀察到的景物、對人與事的感觸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反映和思考都記錄下來。在上萬頁的筆記中,他非常詳細地記錄了他在光學、力學、天文學和解剖學方面的研究,在他去世后,后人整理他的一本手寫筆記時發現,該筆記的內容涉及面廣泛,其中包括對水利、建筑工程甚至鳥類飛行的研究。教師講此故事的目的是在告訴學生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同學們也可效仿達·芬奇采用類似的記錄隨想的形式,在校園網的信息技術教育平臺上申請空間并開辟幾個欄目,把自己的學習情況分門別類地存入相應的欄目,形成“電子學習檔案袋”,這就是今天老師講授學習制作和使用“電子學習檔案袋”一課的目的。在拋磚引玉之后再開始耐心和細心地給同學們講解如前面所述的具體的“電子學習檔案袋”的制作和使用過程。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新興課程,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講授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課件制作和使用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學習目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通過教授電子學習檔案袋的制作和使用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春英.信息技術中電子信息處理研究[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