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標的頒布,為高中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本文從強化語言積累、弱化寫作難度、拓展寫作時空、培養創新意識、注重收放結合、開放作文評價等角度,提出了新課標下開展作文教學的有關策略,力求促進高中作文教學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作文教學 高中 新課標 興趣 積累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25-02
新課改來了,高中作文教學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們驚喜地發現,高考作文中出現了很多情思飛揚的佳作,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縱覽整個高中作文課堂,“八股文”教法依然占據著主流,“假大空”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寫作能力與分數的夾縫中,學生們的寫作興趣并未得到充分的激發,整個作文教學失去了應有的靈性,更不用說寫作的創新與個性。由此可知,突破陳舊的作文教學模式,實現作文教學的有效變革,已經成為當前作文教學的最大挑戰。那么,新課標下的高中作文教學到底應該走向何方呢?下面筆者就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淺談新課標下高中作文教學的一些嘗試。
1 強化語言積累,打好寫作基礎
郭沫若先生指出:“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①這句話道出了閱讀積累的重要性。作文是筆尖綻放的心靈之花,是語言文字的快樂之舞,沒有語言文字作為材料,寫作終將成為“無本之木”。而高中語文新課標也將“積累整合”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為學生開啟寫作的源頭活水,正是當前作文教學必須做到的。例如,教師可以經常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并將優美的語句、格言、名人軼事、奇思妙語分類摘錄下來,讓學生從名家名作中獲取大量的營養,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同時,教師還應提倡學生撰寫讀書感悟,用簡短的話語記下自己的靈感瞬間,讓思想的火花與課外閱讀共同起舞。借助這些方式,學生將從中獲得豐富的文字積累,并獲得情感、思想的不斷充實,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如,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室黑板報開設“積累天地”,每周為學生積累“勤奮、惜時、學習”等某一方面的寫作素材,讓學生互相督促,每日一誦,并定期開展“論據交流會、美文品讀會、新聞大家談”等活動,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運用所積累的素材,讓語言積累變得更為高效。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必將變得更為簡單。
2 創新訓練形式,弱化寫作難度
愛因斯坦認為:“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寫作是一種美妙的藝術,是學生心靈的真情抒發,但想要切實地掌握它,就必須進行反復的訓練。然而,與此相矛盾的是,高中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寫作訓練的時間較少,更有不少學生害怕寫作,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應有意識地淡化寫作,“小”字當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我讓學生運用“通感”的手法展開小練筆,初步感悟“通感”在寫景中的妙用。在文本的引領之下,學生們的小練筆初見成效。其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寧靜的夏夜,月華如水,為人間披上了一抹清輝。石階一側,一叢夜來香悄然綻放著,那淡淡的香氣彌漫在夜色中,隱隱約約,宛如孩子甜美的夢鄉,又似遠方若有若無的輕歌,令人忍不住沉醉。草叢中,一只蟲兒的琴曲悠然響起,帶著夏的熱烈與自由,在風中傳遞,讓我們的心也隨之遠去,飛向那個不知名的童話的國度……”通過短小活潑的小練筆,寫作訓練不再復雜冗長,而在名家名作的引導下,學生的寫作訓練也更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快速提升。此外,教師還應引入小演講、辯論會、集體說作文等形式,實現以說促寫,讓作文訓練更為異彩紛呈,簡單易行。
3 拓展寫作空間,激發寫作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一觀點無疑為廣大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生活是寫作的海洋,只有走進生活,學生才會有真切的體驗。只有融入生活,學生才能寫出動人的情感。因此,廣大教師應努力拓展學生的寫作空間,讓他們走出狹小的課堂,在生活中去觀察、體驗,最終獲得寫作的各種靈感。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近大自然,感受風花雪月、山川樹木、大漠蒼穹、藍天碧海之美,聆聽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鳥唱蟲鳴,并展開豐富的聯想,發掘自然萬象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從中獲得理性的感悟。在多彩的生活之中,學生們的情感必將得到充分的激發,他們從飛舞的落葉想象到了無私奉獻,從參天古樹想到了人生的磨礪,從大漠夕陽想到了生命的悲壯……大自然已成為學生靈感的最大源泉。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的社會生活,聚焦各大媒體中的新聞事件,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空間,引發學生對于社會的深沉反思。體育場上拼搏的身影、同學之間的真摯友情、令人痛心的小悅悅事件、雅安地震中的感人點滴……這一切都將讓學生的內心受到強烈沖擊,寫作再也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真誠的情感流露。由此可知,富有生活氣息的作文正是新課改的主流方向。
4 激發多向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應重視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痹诮陙砀魇?、各地的高考優秀作文中,我們讀到了一個共性的詞語—— “創新”。作文思維的創新可以使文章思想深刻,充滿個性之美,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就要在學生的逆向思維上下功夫。例如,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一直為人們所贊頌。而鮑昌的《長城》卻獨辟蹊徑,認為它是“民族封閉的象征”和“文化愚鈍的標志”,讓讀者在“凄婉的歷史”中大為震驚。這正是逆向思維的獨特魅力。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分析,有效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的寫作更為新穎獨特。例如,在描寫“雪”這一主題時,有的人贊美了雪一塵不染、滋潤萬物的精神;有的人則對雪以圣潔的外衣掩飾世間丑惡進行了鞭撻,借此諷刺了社會現實;也有的人描述了雪所過之處千山枯寂、萬木蕭條的景象,鞭撻了它的冷漠無情。這就是發散思維帶給我們的不同啟示。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弊魑牡牧⒁馀c構思也是這樣。多角度豐富學生的認知,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正是高中作文教學需要努力的方向。
5 注重收放結合,放飛寫作自由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在學生動筆前就喋喋不休地指導,就會驚走孩子新穎的想象?!睂懽魇鞘惆l自我情感的創造性行為,是學生靈感的飛躍,新課標也特別提倡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提倡自主擬題,多寫自由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珍視學生的創意,注重收放結合,為學生提供自由的寫作空間。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妨與課文結合,指導學生有關的寫作方法,并在習得方法后,讓學生將寫作拓寬到生活之中,進一步感受自由寫作的快樂。例如,學過小說單元之后,我為學生總結了人物描寫的有關方法,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身邊的人,并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寫作。經過真切的觀察和文本的啟迪,他們筆下的人物變得真實可感、情趣飛揚,不但擺脫了無話可說、無情可表的問題,更從中獲得了寫作的升華。語文文本中收錄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資源,每一組優美的語句,每一種寫作的方法,都可以折射到生活之中,成為學生寫作的靈感之泉。這正是收放結合的一種方式。此外,教師還應密切關注周記、隨筆等訓練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用“我文書我心”,充分綻放學生的智慧光芒。總而言之,平時的作文要以放為主,考前的作文要以收為主。平時少寫命題作文,讓學生自由抒發,考前則強化審題指導,訓練寫作速度。平時應讓學生寫得出,考前要讓學生寫得好。只有收放結合,高中作文教學才會獲得更大的提升。
6 開放評價模式,舞出文學精彩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雹谠趥鹘y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唯一的閱讀者和評價者,如果教師評價不夠客觀,極易影響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因此,將作文評價放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活潑多樣的自評、互評乃至集體評價,已經成為教師評價的一個必然補充。例如,在評價作文的過程中,我會精心挑選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通過多媒體的形式與全班同學共同賞析。期間,我會從謀篇布局、選材、立意、語句等多方面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與學生共同展開精彩的評價。此刻,學生們會看到文章的每一點閃光之處,共同為同學的成功喝彩。他們也會看到文章的一些不足之處,并主動地進行交流,提出修改意見,這樣的評價模式不僅教會了學生如何評改文章,更讓他們獲得了成功的喜悅。當然,在集體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繼續引導學生利用學到的方法對自己的文章進行自評或者互評,對文章進行深入的修改與完善,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開放式的評價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成多寫多改、相互交流的習慣,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審視、反思,主動吸納他人的意見,樂于展示和評價各自的寫作成果。”因而教師還應努力為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快樂平臺,引導學生制作自己的精彩文集;號召學生向??蛘邔I的作文刊物投稿;以小組為單位定期制作文學小報……這些形式都為學生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評價、感受成功的的機會,最大程度滿足了學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有人說:“春天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秋天才會收獲最美的果實?!弊魑慕虒W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它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用智慧的心燈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在新課改的春風中,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學生揚起快樂的寫作風帆!讓我們不斷創新,為學生舞出一片美麗的七彩色吧!
參考文獻
[1]杜立琴.注重高中作文素質積累[J].考試周刊,2009(6):58-59.
[2]黃溯.淺談高中語文新課標下的作文教學[J].品牌,2011(7):70-71.
注釋
①朱敏.歌以詠懷,唱能傳誦—— 古詩詞背誦指導探討[J].林區教學,2007(11):51-52.
②王淦生.命題作文“肯定”導寫[J].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1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