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教育界研究的重點之一。是一條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根本意義上開始主動學習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在農村中學化學課堂中應用這種模式,是新課標理念實施的必然。本文主要圍繞如何利用前十五分鐘指導學生進行“先學”,為后三十分鐘的“后教”做好鋪墊的問題,闡述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在農村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和對學生先學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 先學后教 當堂訓練 建構主義 導學案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31-02
建構主義原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過程。也就是說,學習強調的是“學”,而非教師的“教”。在實踐中提出的“先學后教”模式,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化學是一門新開的課程,而且以培養良好的化學學習方法,為今后更好地學習化學這一學科奠定基礎為主要目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主要從閱讀能力,學習動機,對化學的學習情感等幾個方面對學生的“先學”能力進行引導和培養。有益于在短短一年時間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收獲比較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
1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感知、理解、同化書面語言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的常態化思維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把文字信息活化,再創造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先學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是他們必須經歷的過程,同時也是自主學習的開端。初中化學課本有著豐富的圖文信息,引導學生閱讀這些信息是培養先學能力的第一步。
1.1 “三讀”指導學生閱讀課文
化學閱讀,不完全等同于語文、英語的閱讀。特別農村中學的學生學習時常常不懂得抓重點,一遍一遍“念”,文本所承載的重要信息往往被視而不見。所謂“三讀”就是指泛讀、細讀、精度。
泛讀,要先讀通文本,知道課本中文字的主要內容,并且把書本中的文字與圖片,符號與圖示之間的對應關系要搞清楚。這樣才能對自己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宏觀的掌握。所謂細讀,就是在整體掌握書面信息之后,分辨文字中的重點描述對象,一般就是這一章節學習的重點概念,并且能夠劃出這些概念和觀點。精讀,就要求深度理解文本信息,把文字所傳遞的信息和圖片比照,聯系新舊知識幫助自己分析理解新的知識,并且加注自己的注釋和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記憶。
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從粗到細的讀書過程。讀一章,要能夠明確這一章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又分了多少個節次來介紹和闡述這一中心內容,各個節次之間是以什么樣的關系來組織的;讀一節,要能夠明確這一節是圍繞什么中心闡述的,主要闡述了哪些方面,涉及到了哪些新的概念和化學命題;讀一個片段,要知道哪些是在闡述內容,哪些在通過實驗來證實,是如何證實的,與生活有什么聯系。以初中學生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研究性的閱讀之后,羅列出章節的樹形圖,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和認知。有助于他們形成知識的系統觀念,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1.2 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這里所說到的質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的自己不能確定的疑惑;另一方面是說學生對于新知與自己認知之間的沖突而產生的疑惑。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明確的羅列出來,為之后的學習討論做好準備。自主學習環節是學生主動質疑的最佳契機,教師要像教授學生如何讀書一樣,教會學生抓住質疑的契機,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在教學設計時,質疑作為反映學生學習狀態的一大指標,必須得到重視。某種意義來說,前十五分鐘的學,有兩個目的,一個就是獲得自己能夠理解的知識;另一個就是明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這也就為后面的教學組織提供了依據。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要抓住以下幾點:(1)要能夠把自己的疑惑準確的描述出來;(2)講解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3)在上下聯系的知識對比中,要敢于反問;(4)在知識總結時要敢于不斷的反問。優秀的質疑能力,來源于良好的思維方法,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應用一些較為實用的思維方法進行課文閱讀和學習。比如:過程分析法、矛盾法、類比法、逆向思維法、開放想象法等。通過多種方法的靈活應用,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進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閱讀,是自學的基本方式,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能夠有效的獲取知識,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形成探究學習的習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也為后面三十分鐘教師的教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2 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機
動機即學習的動力和目標的整合體,初中化學的目標具有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為將來深入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化學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質量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不僅決定著其學習方向、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還影響著學生個性及心理的發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積極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2.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創設學習情境,是幫助學習者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的有效方法。它不僅引導學習者進入對生活問題的探討狀態,無形中也賦予了學生學習任務,多數的情境創設以激發學生好奇心為根本目的,所以情境的創設需要教者精心構思,謹慎選材,力爭要達到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目的。
在使用“先學后教”模式的化學教學中,教師進行情境創設比其他模式的課堂有更重要的意義,因為設置情境是引導每一位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情境的創設可以是一個魔術,如“燒不壞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點燃后卻沒有燒壞,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增加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度,使學生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是一個問題,如在學習物質的量時可以提出問題:“一瓶水中有多少個水分子呢?”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也就順利完成了物質的量的教學。
2.2 明確目標,創建任務型學習氛圍
上課伊始,教師除了設置情境以外應該明確提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任務,從而有目的,有重點地閱讀文本。對于目標的提出方式,基本有兩種:一方面教師通過口述,板書或者電教手段提出來;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泛讀課文自主提出并大家討論決定。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的方式,一般先學要以自主獨立為主的,因為這是后面教學展開的基礎,學生必須對知識有主觀的掌握才能真正參與到后續的合作討論和探究之中。
另外,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動機的規范,在趣味的基礎上理智的約束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2.3 重視情感培養,形成正確的化學學習觀念
動機和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勢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能夠影響學生對學科的好惡,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化學學科知識本身的魅力在學生心目中的展現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忽略了情感的教師,不是在育人,只是在教書,這一點對于任何學科都是通用的。教學中可以采取對生活現象的解釋,化學發展史的拓展閱讀,化學實驗演示等等策略來讓學生感受化學的魅力,讓他們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的自學就是由心而發的,無需外力驅策,學習者能夠獲取知識的最大愿望不是完成某項任務,而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3 完善教與學的融合
一種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或一時一地就能夠完成的。課前十五分鐘的“先學”,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與教師后三十分鐘的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小的課堂時序來看,似乎教不能夠干擾到學,但是從兩節課的甚至多節課的連續效應來看,教師的教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的質量變化。
一方面,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都需要得到印證,所以要求教師要有完備的教學反饋系統和應對策略;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夠“單邊”的預設教學程序,因為這種模式要求教師切實的解決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而不是主觀地認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先學后教”的學習模式,必須制定切合實際的導學案,導學案不同于教案,首先適用的對象包括師生兩方面,學生根據學案的指導進行學習,教師要依據學案的指導來檢查反饋學情。導學案的設計,需要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檢測與反饋,疑難解答的途徑和效果等等。另外,導學案是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合到一起的根本途徑。
后三十分鐘的教,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學有所獲的樂趣,同時也要感受到自己學的過程中有所不足。體會到樂趣,就讓學生肯定了自己在學習中所采取的學習方法的可行性;感到不足,才給學生的進步創造了空間。以發展的眼光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素質,完善學習方法。
總之,“先學”將傳統意義上的預習更加深化,轉變為一種學生獨立的深入的學習過程。對于初中化學而言,“先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盡快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對于學生“先學”的指導要明確目的,負責而嚴謹地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楊陽.初中化學教學的學生學習興趣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1(36):143.
[2] 湯梁.初中化學類比思維的培養[C]//第四節全國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