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專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巧用數學意外,讓學生從生成的想法中理解數學的真諦。教師要充分利用動態生成,尊重學生的創造性,還要通過課堂生成更好地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關鍵詞:有效利用 生成性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39-01
在中專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巧妙挖掘課堂資源,促進中專數學教學,使學生能夠在課堂生成過程中不斷利用現有的生成資源,從而在實際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有效提高數學能力。
1 巧妙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促使學生能夠在生成中提高數學能力
1.1 巧妙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
在中專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盡管教師在課前都已經做了不同的預設,但是在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思維的不同,使得相同的教學預案得到了不同的課堂生成。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生成,并有效針對課堂中形成的生成問題進行有效反思以及重新設計,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堂生成得到不同的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有些課堂生成會打破教師的教學預設,但是生成性教學資源作為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靈活處理情境創設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受到教育。
1.2 鼓勵學生表達想法,使學生在交流中提高數學能力
在中專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開放性教學環境,激勵學生在教學中暢所欲言,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以便在學習中產生積極意義的數學認識。教師一方面要對在教學過程中跟教學無關的生成一帶而過,還要善于利用學生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積極有意義的課堂生成給予關注,因勢利導,使學生能得到數學認知和探索。如在中專數學《理解集合、元素及其關系》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用列舉法表示各集合的時候,當學生出現意外生成的時候,教師要更好地利用生成理解集合的根本意義,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成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2 巧用數學意外,讓學生從生成的想法中理解數學的真諦
2.1 巧用數學意外
在中專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將一堂堂數學課比作一次次思維的遠足,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陰差陽錯而形成的意外生成就變成了教師無法預知的教學意外。中專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意外形成數學課堂思維新的風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澄清自己的真實想法,充分感悟到知識的真諦。
2.2 讓學生在教學中強化自己的觀點并進行闡述
數學思維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激發出思維的火花,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積極思考,能夠將自己的觀點有效地表達出來,讓學生的認識能夠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思維的流動。學生在教學中出現有意義的數學思維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對自己的認識進行深化,并讓學生進行互動,以便讓學生采取評價、驗證以及爭辯的形式凸顯教材內容。在教學中出現生成性資源的時候,教師要能夠鼓勵學生繼續闡述,進一步使生成性教學資源得到延伸,促使學生的思維提升。
3 教師要充分利用動態生成,尊重學生的創造性
3.1 尊重課堂生成,尊重學生的創造性
在中專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課堂生成具有偶發性,也因為學生的動態思維具有隨機性,這就需要教師敏銳發現、利用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充分展現了自己獨特的思維,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型思維,充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個性解讀,讓學生能夠在積極思考中,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中質疑、思考、判斷進而深化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在與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糾正錯誤的認知,并將正確的認知進一步深化。
3.2 寬容學生,悅納學生,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出現了跟教師預設不同的生成,不管學生的生成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教師都要寬容學生,悅納學生,尊重學生,充分引導學生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能夠樂于在不同的數學課堂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充分發揮自己的數學潛能,讓學生能夠不斷尋覓到數學知識體系中的知識點,并即時修訂,更改。
4 通過課堂生成更好地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4.1 充分利用教學生成凸顯,教學中學生本位
在教學預設的時候,教師雖然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教學預設,但是從教師的預設到學生真正獲得認知的課堂生成之間仍舊存在著一定的舉例。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生成,讓學生完成從舊知到新知之間的過渡學習,讓學生能夠在辨證中更好地掌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2 在教學中要更好地利用有價值的生成
并非學生在課堂中的所有生成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都有幫助作用,如果教師一味糾結于有些低層次的課堂生成,不但會拖慢教學進度,還會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浪費在無序、無用的數學問題當中,因此,教師要選擇有價值的教學生成進行深化以及延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新數學思維。
總之,在中專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在課堂的教學生成,使學生進一步發展數學創新思維,進一步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湯華.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捕捉與利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6(11):110-111.
[2]陳華忠.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學資源[J].基礎教育課程,2006(11):28-29.
[3]邵華.捕捉生成中的美麗—— 淺談課堂生成性資源開發[J].全球教育展望,2008(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