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基礎科目,學生通過小學語文課程,能夠掌握基礎的漢字、語言表達和文字組織能力,能夠進行自主地閱讀等。本文主要從分析增效與減負二者聯系出發,進而對如何實施增效減負,從備課質量的提升以及對學生的綜合水平的關注和聯系等角度,論述了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增效減負的有關觀點與建議,以期望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增效減負 教學 備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46-01
小學的語文課程教學任務相對也比較重,很多小學語文課程都要通過一系列的重復性的訓練,來強化學生對于基礎語文知識的記憶,因此,對于小學語文的教與學之間的增效和減負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而其實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增效和減負,都是互相聯系的,統一于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之中。筆者聯系實際,對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增效減負之實施,提出一些觀點和思考。
1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增效與減負的聯系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增效,其實就是增加效益。教學課時數量是一定的,而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受的知識量卻是有差異的。除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個人能力差異之外,更多還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者的教學活動息息相關。因此,增加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效益,其實關鍵還在于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上的內容編排等方面。
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減負,主要還是注重在生課后的學習負擔上,最直接來說,就是小學生所面對的作業量。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小學生們所面對的作業量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如果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就能夠更好地掌握住知識,那么課堂后的作業量自然會有所減少,反之,如果課堂的質量不佳,則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更依賴于課后的作業訓練,則學生只能面對更多的作業。這樣其實也是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對于小學語文課堂而言,增效和減負之間,應該是合二為一,統一于整個小學語文的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2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增效減負的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效益需要關注到課內與課后兩個部分,也要看到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更需要看到效益和減負之間的互相聯系。因此,筆者聯系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對于如何在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增效減負進行實施提出自己的思路以及建議。
2.1 應要注重備課的質量
備課的質量依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益問題的入手之局,此部分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師,要注重對課堂質量和內涵的深層次挖掘,要充分注意到課程內部所能夠蘊含的知識點。把這些知識點以各種形式貫穿起來,這種貫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是傳統的貫穿方式,也就是板書,以結構圖的形式呈現出來。第二種則可以是在授課的過程中進行穿插和結合,這樣的穿插結合可能更容易使學生接受,但不利于學生的歸納和總結,也會給學生的系統把握造成一定的壓力。所以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應該參照具體情況使用。
第二是對課堂內外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任務進行安排。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知識點,一般而言有基礎的字音字形,到發展階段的閱讀方式方法,以及各種文章內的知識等。對于基礎的字音字形這樣的知識點,要摒棄傳統的重復性訓練模式,僵硬的重復抄寫和訓練可能會導致學生的作業負擔比較重,應該更多地關注在課堂上對這些知識進行適當重現,讓學生更好的在課堂上對這一部分的字音字形類的基礎知識進行消化。
對于理解性的發展階段的知識,則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課后重現能力。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作業的設置應該更加側重于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開發,這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拓展和提高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適度的重復性訓練,對于小學中部及以下階段的學生而言,應該還是屬于他們重點的作業內容,但是在作業量上面要有嚴格的控制,不能夠導致學生的休息不足,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因此,教師在進行備課的作業預備工作時候,要適當地對所教授的學生程度進行摸底和了解,對每個階段小學生的書寫能力、速度要有了解,不能夠以自己的書寫能力去揣度學生的實際狀況。所以,在聯系了實際基礎上的備課,就可以更好地保證學生對于各種知識的掌握和滲透了。
2.2 注重根據學生的綜合狀況來安排教與學任務
教與學雖然是統一在教學之中,但是教和學畢竟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把握學生的心理和動態上,仍然還是有一定的偏差,加上很多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狀況都是不可以被生硬代入量化指標的,所以這其中有很多需要感知和把握尺度,需要被教師所知悉和拿捏。因此,對于教育和學習兩層任務,都應該根據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來進行具體的安排。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綜合素質構成復雜,小學生當前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和世界,其世界觀、價值觀的演化也相對于成人而言更快,往往一屆相差幾個年級的小學生,其在相同的年齡階段中,呈現出來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就已經大為迥異了。所以,教師應該有一種動態把握的心理,對于學生的綜合狀況和各種心理、行為都不能夠以經驗揣度,必須聯系實際做出創新和判斷。
現在的小學生在心理上已經不能夠僅僅依靠高壓政策去要求他們必須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布置這些作業,這些作業的意義在于哪里。特別是小學高部階段的學生,更渴望有一個公平合理的溝通,雙向的交流,而不是填鴨式的命令。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和小學生們做好溝通,讓學生明白這些作業任務其實和課堂的教學密切相關,學生的心理壓力和抵觸心理才不會過分強勢。
另一個角度主要是關注學生的能力梯次問題。對于全班的學生而言,雖然有教無類,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能力發展的速度是不同的,綜合素質的形成過程雖然相似,可能在某些階段上差異會比較明顯。這個時候教師應該把握好全班學生的均等水平,對于中間綜合水平以及以上的學生,應該讓他們完成相對比較有發展性質的學習任務。而對于后進生則應該更加關愛和關注,但是不能夠傷及這些孩子的自尊,應該更有耐心避免公開的區分他們,不過在作業任務上應該有所調整,讓他們以夯實基礎為主。這樣,各個能力梯次的學生才能夠逐步提高。
3 結語
俗話講:“強扭的瓜不甜”。揠苗助長是千古笑談,但是如今應試教育仍然是主流,面對這樣的教育指揮棒,對于學生的作業仍然不能夠過度放松,但是應該張弛有度,依據學生具體情況來厘定,避免失之偏頗,進而造成學業知識地基不牢,不利于學生持續接受新知識。
參考文獻
[1]齊曉東,李菲菲.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綜述[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35-38.
[2]崔秀蘭.語文基礎教育應珍視民族教育傳統[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7(2):54-57.
[3]辛濤,盧金明.語文課改應根植于民族的土壤[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