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下如何上好歷史公開課,創新的同時,要處理好教學目的與手段關系,不要濫用討論、課件、表演,切勿讓學生充當課拖,以達到歷史教育教學目的。
關鍵詞:“課拖” 討論 課件 表演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62-01
公開課為教師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同行切磋探討的機會,也是教師、學校之間取長補短、深化教學改革的窗口。在歷史公開課上,我們看到許多教師大膽創新,展示教學個性,追求獨特教學風格,但同時也看到一些歷史教師在公開課上搞一些華而不實形式化的內容,使公開課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就歷史公開課簡單談談自己的反思。
1 歷史公開課切勿讓學生充當“課拖”
一些歷史公開課,教師為了上好成功完美的一堂課,使自己成為課堂的中心,導演兼主演。學生成為配角,烘托紅花的綠葉,是名副其實配合教師演好一場戲的課拖。為了教師課堂上幾十分鐘的表演,學生們在課下要進行幾天的練功。甚至有的教師公開課前設計一系列問題布置給學生,并給出標準答案(適合教師上課需求,有利公開課順利完成)。如此學生在歷史公開課上踴躍回答問題,而且思路清晰準確,成為標準答案的發言人。不用問,課拖成就了教師完美無瑕的公開課。但不妨想一想,這是我們歷史教育教學所需要的嗎?這種假課是虛偽的美麗,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希望所有的歷史教師教學中能做到實事求是,立己立人。
2 歷史公開課切勿濫用討論
討論法是歷史學習有益之法,有利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鉆研精神、合作精神,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如果濫用就無法實現歷史教學目的,浪費了時間。如一次公開課上一位教師講授《師夷長技到百日維新》一課,為活躍課堂氣氛和講述維新派如何宣傳維新思想。設計了封建頑固勢力和資產階級維新派論戰的討論,內容為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課堂上學生唇槍舌劍,積極分組進行討論,不時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畫面和新穎的觀點,教師也及時跟進進行鼓勵、肯定和點評。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掌聲接連不斷。但教師忽視了封建頑固勢力和資產階級維新派論戰是舊教材內容,新教材和新課程標準不作要求,加之討論內容過多,氣氛活躍,教師很難對時間進行把握。結果可以想到,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和任務沒有完成。
這不是說討論在歷史課堂不可以用,但必須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教師必須是一位出色的導演。討論內容設置必須符合新教材新課標,必須對歷史教育教學有幫助。討論的時間以及會出現的問題課前應有預判和解決方法,考慮要全面,不打無準備之戰。其次,教師必須是一位優秀的主持人。討論過程中及時引導、點撥,把握方向,避免跑題,控制時間,收放自如。最后,教師必須是一位公平公正的法官,對學生的觀點,態度要明確,肯定的肯定,否定的否定,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 歷史公開課切勿濫用課件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和普及。電子計算機成為教學的工具,特別是多媒體課件已在歷史課堂中廣泛使用。但從我們接觸的一些歷史公開課課件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來看,有的課件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歷史教學中,教學是主要目的,歷史課件是為完成教學目的而采取的方法與手段。教學是主,課件是輔,必須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切勿主次不分。
但在部分課件中兩者的關系處理的不是太好,有的手段與目的沒有服務關系,相互脫節,有的影視音像資料使用沒有必要性,有的喧賓奪主手段成了主體。例如:在《馬克思主義誕生與巴黎公社》公開課,一位歷史教師將其配以《國際歌》的音樂導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與本節課所講內容相呼應,起到了預想效果,這是正確運用課件的案例。同一節課另一位歷史教師配以《黃河大合唱》音樂導入,雖然也體現了革命斗爭的精神,但《黃河大合唱》是歌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災難。與本課內容聯系不大,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有不倫不類之感。
4 歷史公開課切勿表演過多
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扮演歷史事件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歷史內容表象化,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體驗歷史,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所以表演方法適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但在歷史公開課上,有的老師不看講課內容,不看學生年齡層次,不看教學重難點,僅為活躍課堂氣氛,完成所謂師生互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放開手腳讓學生表演,結果弄巧成拙,不但影響公開課的評價,還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一堂課在學生的歡笑聲中度過。例如,一位歷史教師講授《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一課,為加深學生對簽訂《馬關條約》危害、影響、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找幾位同學扮演中日雙方代表和西方列強代表,模擬《馬關條約》簽訂實況和談判的內容,以及西方列強的態度。由于學生滑稽的動作、表情加之逗樂的語言引起哄堂大笑。我們知道《馬關條約》是喪權辱國之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了。條約的簽訂心情應該是悲憤的,應使學生認識到要立志成才,長大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但事實恰恰相反,表演沒有起到教育作用,卻成為一臺滑稽的小品大餐。所以我認為,表演法在歷史教學中可以用,但要因教材內容,重難點,是否適合學生而定,而且教師要給以指導,發揮導演作用,切不可泛泛而用之。
總之,在歷史公開課上,歷史教師一定不要濫用討論、濫用課件、濫用表演,切勿讓學生充當課托。公開課重視的是歷史知識的重難點,解決的方法與途徑,學生要一課一得,不要舍本逐末。以上只是對公開課的簡單反思,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金鴻.論有效的探究教學—— 基于一節歷史公開課的反思[J].教育科學論壇,2010(5):43-45.
[2] 苑衍花.對一堂歷史公開課的教學反思[J].山東教育,2013(4):28-29.
[3] 程天宇.堂高中歷史公開課引發的聯想[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