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受到更多人關注,作為文化知識重要的載體—— 課本教材,其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歷史與社會教材改進在東豐縣已經實施了近十年的時間,實踐證明,東豐縣教材改進起到了良好效果,是教材改革成功的典范。
關鍵詞:教材改進 素質教育 作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71-01
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將教育的根本任務由知識傳授轉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新時期與新形勢對于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讓教材的整合與改革成為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歷史與社會課作為綜合性課本,取代初中歷史地理課本在東豐縣實施。已近十年,十年來的課改,對教者來說體會頗深。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個人認為,一套新教材的出爐都要經過一個日臻完善的過程,也需要逐漸適應教者和學生。歷史與社會課作為一個綜合性課本,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讓學生更多認識世界,了解今天算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這套歷史與社會教材有著它的獨到之處,在教材改革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現就歷史與社會又一次教材改動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更具有學科特點—— 綜合性
此次教材的改動首先體現在內容上,與傳統教材相比顯著差別是,它更加注重了歷史與社會學科自身的特點,充分體現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時效性與現實性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是單純的把社會科學和歷史、地理知識拼湊在一起,而更加注重把歷史、地理知識與社會科學有機結合起來。它是歷史和地理知識內在有機體的和邏輯關系很好地結合。做到融會貫通,取長補短。
2 知識性更強
本次課改把時間和空間作為選學知識經緯的交叉點,以中國發展為主渠道,去搜尋歷史知識。既注重歷史史實,又在人文和社會學科上下了很大功夫,它突破了傳統教材知識的局限性和單一性,充分體現這套教材知識性和綜合性更強的特點。
3 內容更加形象生動
新教材中,運用了多種形式來表現課文內容。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圖文結合的方法,在新的教材中圖像比例比原教材增加,使教材內容更豐滿,形式更多樣。如新教材中,講到母親河長江與黃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時,采取了地圖與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同時,還將“講解員”解說附加到內容中。采取這種方式,貼近學生的年齡與心理,使他們更加容易理解與接受。
4 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新教材把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交錯講述,兩者遙相呼應,把中國歷史輝煌昨天——漢唐盛世和四大發明融進教材,又把近代中國屈辱歷史,以及在世界落伍的原因進行了詳細介紹。包括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都囊括在教材之中,應該說,這部教材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教育著、引導著青少年應該怎樣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5 新教材避免了與思想品德課重復內容
在原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與思想品德課是相近和重復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認識帶來了一定的障礙,既給學生帶來了困惑,不知道所學知識到底應屬于哪個范疇,也讓學生在重復學習中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新教材修訂中的一個大手筆就是刪掉了歷史社會課中與思想品德課重復的相關內容,增加了地理知識內容,這樣避免了知識的重復性,有效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因重復而產生的抵觸情緒。
6 新增了地理知識內容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只了解現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求學生掌握更多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人文知識。因此,教材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地理知識內容,新教材在選擇文明中心—— 城市。教材新增加了,亞洲的硅谷—— 印度的軟件業,印度是怎樣成為第二軟件出口大國的。又選擇了另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首都—— 巴西利亞。城市規劃的典范。教材通過增進這些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興趣,增強學生從小養成崇尚科學的信心。
7 新教材把初高中歷史、地理知識內容銜接的更好
在新教材修訂之前,社會知識羅列的較多,歷史、地理選擇的少,這就出現了中考和高考互相脫節,學生針對這種現象,反響較大。新教材則從中高考入手,利用史實結合的形式有效的將歷史和地理知識進行了整合,知識的全面性與系統性得到充分體現,也增加教材的可信度。
8 進一步密切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新教材教育學生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進一步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了解區域環境和全球環境面臨的嚴重性,使學生懂得全球氣候變暖、土地沙化、酸雨的出現。與人類不注意環保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全球出現了許多極端天氣。教育要學生熱愛自己的家園,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善待地球,為全球環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貢獻。
9 更加重視學生實踐活動
新課本在綜合探究課上,對學生實踐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七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三。如何認識區域—— 課文以南非為例,從經緯度,大洲、大洋以及非洲南端好望角。地理位置、氣候類型、地形種類、自然資源與礦產資源、人文資源與北半球相比較,同澳大利亞、南美洲相對照,通過比較對照能夠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能力。
總之,新教材在歷史與社會原有教材基礎上,相關內容做了大范圍的調整和刪減。補充了地理知識內容,注意了與高考銜接,增加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和適用性較強的內容,所以我們每位教者和學者都應積極參與教材改革之中,多提好的意見和見解。使新教材在改革中盡快完善,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研究,注重歷史與社會課的學科特點,提高我們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謝華均,宋乃慶.新教材編寫的教育理念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3(5):9-12.
[3] 高凌飚.關于新課程教科書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2(9):16-20.
[4] 張程遠,何成剛.一套把《課程標準》變活的教材改革力作——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實驗教材《歷史》七年級上下冊評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7):40-43.
[5] 李凱.關于《課標》避免教材“專業化、成人化”的商榷[J].歷史教學,2003(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