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主要是考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情感。一般來說詩歌鑒賞都有固定的回答方法,比如說你肩上一首詩歌首先要描述詩歌所表達的景物內容,再點出這樣寫運用的修辭手法,最后總結其表達的思想情感。語言應用題主要是考你對語言的積累應用,這類題靈活性大,多積累些優美句子和句式方法會很有幫助。
關鍵詞:詩歌 小學語文 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86-01
古典詩詞作為我國文學當中的瑰寶,在我校進行課本教授時,選取的都是我國歷代古典詩詞的佳作,這其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同時擁有著很強的感染力,使得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非常適合小學生進行誦讀。怎樣才能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古詩詞,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以及審美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結合我自身的教學經驗,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指導。
指導朗讀,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一種加強識記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時下,有些小學生盲目喜歡唐詩,囫圇吞棗,生搬硬讀,缺乏感情,沒有享受到其帶來的審美和陶冶的作用。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只從表面上模糊誦讀,沒有認真思考詩人融入的感情。詩人借助了“明月—霜”來抒發“思—故鄉”的離愁,滋生別離故鄉別離妻子的情愫,形成“觸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師要抓住詩人的感情主線,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身心投入,走進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詩韻律的美妙,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可利用課前課后大量誦讀家喻戶曉的唐詩經典名句。引導學生賞析詩歌,享受意境美。小學生學習唐詩不能僅僅為讀詩而讀詩,光靠記憶,死記硬背,這樣不利于學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學習蘊涵哲理的詩名使人思維靈活、身心曠怡、坦然處世。例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句描寫構柳樹的婀娜多姿,千萬條枝葉像綠絲打扮著的少女。這樣的美麗和楚楚動人,是出自哪個妙手點美呢,啊,原來是二月里的習習春風。詩句的點睛之處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圖豁然出現在眼前。在背誦古詩時,最好理解滲透,進行想象,和作者思想貼近,想象作者當時的意境。背誦古詩還應該把自己當成作者,發生了什么,要干什么,一切要清楚。這樣就能提高背誦古詩的能力。
領悟詩人的寫作風格,學習詩人的愛國情懷。唐代詩人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詩人,其中不乏飲譽古今中外的偉大詩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原野的草生長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憑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春風吹拂又生機勃勃。這生命的頑強,賦予一種精神,學生的情操得到熏陶。這些詩人的寫作風格,無不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更要學習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一定要把字詞梳理好,理解了后自然就化成想象,還原了詩中景象,也就理解了。一切的記憶根源于理解。可以通過范讀、領讀、齊讀、單個讀,一起背誦,聽錄音等形式。目的就是使孩子們形成語感。古詩本身是抑揚頓挫、富于音律感的,這種出聲的誦讀過程中,孩子們就會像唱歌一樣的記住了古詩。而且,很難忘記了,一生都會受益的。這也是古人學詩的方式—— 誦讀、濡染。
了解作者背景、時代背景、表現手法。包括作者此時的人生跡遇,是窮困潦倒還是心花怒放,是壯志難酬還是躊躇滿志,是剛被罷黜還是新官上任。不同的時間作者的心境也會不同,就說杜甫,雖然一直走的憂國憂民的悲情路線,但總有幾首透露著歡快,像那“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那時他在杜甫草堂過著安定的生活,所以詩中也流露著喜悅祥和。時代背景、國家的安定與否,是否昌盛,關系著作者寫詩是的心態。怎么說古代的詩人也是些知識分子,總會牽掛著自己的祖國,自己的人民,會為自己的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了解詩詞的所在的年代,是欣賞古詩文的必要前提,知道了自作背景,才能對整首詩有一個大體的把握,明白這首詩的精魂所在。表現手法、古詩文在創作的時候,經常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或者表現手法,像現在依舊常用的比喻、擬人、借代、對比,以小見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等等。不要小看這些,這些手法是使詩文變得優美含蓄的法寶,也是鑒賞古詩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如果說前面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那么這些表現手法則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學造詣,這也是所謂的文采的一方面。音韻之美。我國古代的詩歌都講究押韻,一首詩的韻腳一般都要相同。押韻不僅指韻腳,還包括平仄的區分,一首律詩或者絕句,前一句是怎樣的平仄,后一句是怎樣的對應,都有嚴格的規定,我們老師說,連教授也搞不清楚到底古代的詩歌是怎樣的寫作要求。中國的古詩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就是因為講究押韻的緣故,像兒歌一樣易讀,又像散文一樣深刻。所以說,音韻之美也是鑒賞的一個方面。古詩的鑒賞主要不是靠背,是靠理解。但是小學么,肯定體會不到詩人的意境。建議小學生這樣理解古詩,譬如說望廬山瀑布,心理面想著瀑布的情景,根據翻譯理解詩句中描寫的風景,譬如這樣去想,日照香爐升紫煙,太陽出來,照到了香爐上面的煙,煙的顏色是紫色,遙看瀑布掛前川,遠處看瀑布掛在山前,瀑布的樣子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高,好像是一條銀河從九天之上飛瀉而下。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作者對美景的贊嘆,是一首純寫景怡情的故事。其余的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想象出來,有助于自己的理解。
總之,古詩的教學,感悟為重。小學古詩教學,目的在使他們在感悟中領會古詩意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我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為他們創造體驗、感悟的條件,把他們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當然,對于生活積累有限的小學生來說,體會意境是很難的,所以,我們除了牢牢抓住朗讀、背誦這樣的基本方法之外,還可以創設模擬場景,讓學生嘗試詩人的感受過程,畫一畫,議一議,想一想,演一演,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
參考文獻
[1]汪力.小學語文古詩詞考試命題初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09(5):44-45.
[2]倪惠莉.新課標視野下的小學語文班級讀書會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7).